津市市金魚嶺街道大關山村村民龔鵬在村部”刷臉“辦理所需手續。
開欄的話: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基石,不僅關系到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更關乎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影響著社會大局穩定。近年來,湖南的一些鄉村先后開展了鄉村善治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非常可觀的成效和值得肯定的經驗。紅網時刻特開設《善治鄉村·聚力振興》專欄,集中推介這些好經驗、好做法,為湖南鄉村振興助力。
紅網時刻記者 王義正 常德市報道
常德,古稱“武陵”“朗州”,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西側,是湖南乃至全國重要的農業供給基地。截至2021年底,常德市的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連續17年居全省第一。
近年來,常德產業布局更加完善優化,但農業發展始終被常德放在了重要位置,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持續加快,尤其是在鄉村治理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探索,積累了大量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
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處處可見“格言”。
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 以“格言治家”引領,以“兩聯兩包”推進
走進石門縣夾山鎮楊坪社區,郁郁蔥蔥的山林和整齊劃一的村居融為一體。
在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楊坪社區因地制宜不斷完善軟硬件設施,明確社區干部對聯片區的領導和監督責任,精細化的管理讓這里實現了生活垃圾閉環管理,全年生活垃圾減少量達到30%以上。
而能夠使當地取得如此成效,離不開兩個方面,以“格言治家”為引領和以“兩聯兩包”模式為抓手。
“無論是農戶的思想狀態,還是居住環境、產業發展、農民的收入,都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楊坪社區一組居民陶文平說,隨著“格言治家”和“兩聯兩包”的全面推開,當地無論是事還是人都在不斷向好發展,楊坪社區只是一個縮影。
自2011年以來,夾山鎮創造性地開展“格言治家”活動,搜集整理編制了880字的《夾山治家格言》,送到全鎮的每個農戶家中,以格言正家風、以家風正民風、以民風正社風,對促進鄉風文明的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國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通過“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榜單激勵、檔案監督”等方式,弘揚個人品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社會公德來促進民風、社風、作風的持續好轉。
石門縣夾山鎮黨委書記張雄風說:“我們堅持黨建引領,以‘兩聯兩包’村級治理模式為抓手,通過格言治家的軟熏陶和文明檔案的硬約束,在農業產業化和鄉村治理現代化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格言治家、檔案管家、文明興家的良好氛圍。”
楊坪社區的家庭文明檔案。
近年來,石門縣創新探索的“兩聯兩包”村級治理模式,包聯基礎夯實、體系建設完善,破解了石門山區地廣人稀所帶來的管理難題和“干部帶頭干、群眾旁邊看”的治理困境,堅持群眾為主體,把村民凝聚起來,自己的事情自己商量著辦,促進了鄉風文明、產業發展、環境整治等多方面建設,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總的來說,我縣的鄉村治理就通過‘兩聯兩包’村級治理模式來推動實施的,我們具體做法是細分治理單元,配強治理力量,堅持‘五個融合’,建立了‘六項制度’,落實了七項促進制度。”石門縣農業農村局局長黃安凱說。
澧縣大堰垱鎮九旺村:“四色模式”推進鄉村治理
“團結一心搞建設,一年更比一年旺。”每逢重要節日,澧縣大堰垱鎮九旺村村部廣場上,誦唱聲就會伴隨著鼓點響起,將村規民約《九旺歌》送往四面八方,送進村民心里。
九旺村是常德市美麗鄉村示范村,近年來,該村通過“四色模式”強力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清理面源污染,同時強化辦點示范作用,著力環境提質,內外兼修,將九旺村打造成宜居、怡人、風景秀麗的美麗鄉村。
澧縣九旺村的村民廣場。
“通過鄉村治理,我們九旺村最大的變化就是環境,現在走到哪里都是煥然一新的景象。”澧縣大堰垱鎮九旺村黨員楊述財說。
值得一提的是,九旺村通過“四色模式”推進鄉村治理,在完善村規民約、傳承家規家訓、人情整風整治、推進殯葬改革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讓村民們從思想觀念上完成了蛻變,形成了奮發向上、干事創業的良好氛圍。
九旺村一戶村民家門口的家規家訓。
九旺村村支書嚴芳介紹,“‘藍色治理’是通過村規民約的藍皮書規范村民的言行,讓村民辦事有規可循,讓干部辦事有(法)章可依;‘紅色治理’是指家規家訓‘紅規矩’,號召全體村民重禮儀,講道德,比奉獻;‘綠色治理’主要通過移風易俗綠生態,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余事不辦;‘白色治理’是提倡殯葬改革,倡導文明殯葬,節約土地,改善人居環境。”
幼時因事故致腿殘的熊秋俊,原先靠“五保”維持生活。“現在村里移風易俗,不興辦酒不讓賭博,大家都忙著搞生產、搞創業,我也不能落下。” 他主動申請退出“五保戶”,在村干部支持下,承包了近80畝地種葡萄、30畝地種甘蔗。
熊秋俊的故事在大堰垱鎮并不鮮見,一項好制度讓村民們在思想深處發生(概念)轉變,引導大家向著更加美好的生活進發。
“大堰垱鎮黨委根據各個村社的實際,圍繞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做到精準施策,一村一規。”澧縣大堰垱鎮黨委副書記夏飛說。
津市市金魚嶺街道大關山村: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太方便了,不但‘零資料’還能當場辦結。”近日,津市市金魚嶺街道大關山村村民龔鵬需要辦理一份手續,結果“足不出村”就完成了辦理,讓他直呼方便。
近年來,津市以優化群眾服務為導向,以完善鄉村治理為目標,堅持“事項一次下沉、流程一優到底、信息一庫認證、身份一臉識別、辦事一圖索引、保障一步到位”,全域梳理便民服務事項清單,全力推進政務服務下沉村(社區)。
津市市大關山村服務中心。
“以前老百姓要到鎮上甚至市里各個部門才能辦的事,現在在村部就能一次辦完。”津市市金魚嶺街道大關山村村支書張傳炎介紹,以前辦理低保,至少要半年,現在只要6天就可以出結果。而且村民們辦事什么資料都不用帶,就帶“一張臉”就可以了,“刷臉”就能當場辦結。
2019年,津市市在湖南省率先實現“刷臉辦”,2020年率先實現老年優待證、就業創業證等42個民生事項清單“秒批”“即辦”,2019年、2020年分別榮獲常德市、省政府真抓實干督查激勵。
“現在變化還是很大的,環境越來越好。”對于越過越“有味”的日子,大關山村一組村民張才群可謂是感受很深。
早年,她的家庭突遭變故,在黨和國家的好政策的幫扶下,在鄉村善治的引導下,生活漸漸回到正軌,日子也越來越甜。
“這些年,我們一直以優化群眾服務為導向,服務鄉村治理為目標,全域梳理便民服務清單,全力推動便民服務下沉到村社區。”金魚嶺街道人大聯工委主任王毅表示。
相關報道:
善治鄉村·聚力振興丨零陵區悟山里村: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米”,“氣質”和“顏值”雙提升
善治鄉村·聚力振興丨寧遠縣西灣村:法潤民心,千年古村煥新顏
善治鄉村·聚力振興丨宜章縣東源村:網格化+戶積分,讓鄉村治理“活”起來
善治鄉村·聚力振興丨臨武縣龍歸坪村:“三級三化三治”破解基層治理“老大難”問題
善治鄉村·聚力振興丨望城區靜慎村:黨建引領,“九賢”治村
善治鄉村·聚力振興丨沅江市三眼塘村: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善治鄉村“范兒”
善治鄉村·聚力振興丨藍山縣毛俊村:從“失控村”到“明星村”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