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期食品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關注。在豆瓣平臺上,“我愛臨期食品”小組自今年9月創建以來,不到3個月就吸引了兩萬多網友加入。
但網上與臨期食品相關的傳言也不少:吃臨期食品會影響身體健康、千萬不能給孩子吃臨期食品、臨期食品都是被挑剩下的……這些說法到底是真是假?
若食物未滋生細菌保質期可延長
臨期食品是指臨近保質期而仍在保質期內的食品,離保質期越近的食品價格越便宜,通常為原價的20%到50%。究竟離保質期還有多少天的食物,屬于臨期食品呢?
2012年,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要求,各地區紛紛制定了臨期食品的期限要求。其中,北京市將臨期食品分為6個級別的期限標準,不同保質期的食物,其臨界期也從到期前45天至到期前1天不等。比如,罐頭、糖果、餅干等保質期1年或更長的食物,其臨界期為到期前45天;牛奶、活菌乳飲料等保質期少于15天的,臨界期為到期前1到4天。
按照這個標準分級,臨期食品和保質期一樣,也有一定的期限要求。
“即便食品快到保質期,也并不意味著不能吃,日期并非判定食品變質與否的‘金標準’。”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技傳播部主任、營養師阮光鋒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保質期是食品生產商對產品質量的承諾期,可以將其理解為“最佳食用期”和“此前食用最佳”。不過,食品的保質期并不等于食品的最后可食用日期。
“除保質期外,消費者還應注意食品儲存和包裝狀況。保質期內的食品若儲存不當,也可能提前變質。若食品保存得當,即便過了保質期一兩天,也可食用,只是口感可能會打折扣。”阮光鋒說,例如,散裝或非真空包裝的堅果、食用油等富含油脂的食物,即使常溫保存,有時也會在保質期內出現哈喇味,這時就不宜食用。
“不過,臨期食品雖處在保質期內,但由于存放時間相對較長,購買時應格外注意觀察。”阮光鋒建議道,可從食用品質和食品衛生品質,這兩個方面來考察臨期食品。食用品質包括食物的外觀、顏色、口感、味道等,保質期內的食物在以上方面不應有明顯的劣變。食品衛生品質大多以微生物指標作為判斷標準,保質期內的食物不應出現由微生物引起的腐敗、變質現象。
科普作家云無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引發食品安全問題的“變質”多由微生物繁殖引起,如果食品本身沒有滋生細菌,那么食品的保質期就可以被相對延長。
事實上,并非所有的食品都有保質期。原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中規定,四類食品可以“免除標注保質期”,它們分別是酒精含量10%及以上的飲料酒、食醋、食用鹽和固態食糖類。
最好不買冷鏈臨期食品
如果外觀、顏色、口感、味道都很正常,那么臨期食品在產品質量、營養價值上又是否“低人一等”?
“在營養方面,部分臨期食物可能稍差一點,但仍處于合理范圍內,對總體營養攝入影響不大。”阮光鋒解釋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日照、氧氣等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所有食物包括新鮮食物和包裝食品的營養素都會不可避免地被消耗掉,常見的營養素有維生素C、維生素B等。因此,國家允許食品包裝營養成分表上,營養素含量的數值出現正負20%的誤差,因此保質期內的食物,即便其營養素減少了20%都是合規的。
現在購買臨期食品的渠道有很多,超市、便利店、網店等,我們最好在哪里購買呢?阮光鋒更推薦消費者在線下大型商超購買。“大型商超一般具備尚可的儲存條件,其存放的臨期食品在安全、品質方面鮮有問題,原則上可以放心購買食用。”他說。
阮光鋒還分享了一個選購臨期食品的小妙招:關注食品屬性。
“肉、奶等冷鏈食品最好不要等到臨界期再買,由于儲存環境難以一直保持低溫,這類食物容易提前變質;若過保質期,就不建議再食用。而餅干、方便面等質地很干燥的食品,以及糖果、蜂蜜、甜味飲料等含糖量較高的食物,即便過了保質期食用也不一定會對人體有影響,因為微生物難以在其中繁殖。”阮光鋒說,此外消費者要特別注意,買回家的臨期食品最好在保質期前食用完,還要嚴格按照儲存要求存放。(唐 芳)
關鍵詞: 臨期食品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頭條
- 裸票價格創近5年來最低 中秋國內航線機票價格降至洼地
- 中國經濟增速仍保持較強動力 在全球進出口版圖中的地位將進一步的提升
- 油價顯著下跌無疑對依賴原油出口的產油國不利 產油國釋放明確穩定意圖
- 對標“國字號”你追我趕 中國電子商務成為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關鍵動力
- 續兩年邁過80分門檻 知識產權保護社會滿意度整體步入良好階段
- RCEP生效實施為地區和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 為中國企業迎來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
- 眾多企業技術產品“上新” 元宇宙為觀眾帶來了身臨其境的體驗感
- 實施19項接續政策形成組合效應 四部門加力鞏固經濟恢復發展基礎
- 12個行業PMI回升 8月制造業五大分類指數一平三升一降
- 服貿會“朋友圈”不斷擴大 中國市場規模非常巨大國際吸引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