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將至,很多有經驗的金融消費者通常將其視為可“薅銀行羊毛”的時段。以往銀行為了業績沖刺,往往會推出誘人的投資產品,并有好禮相贈。而近日記者調查本市理財市場獲悉,“攬儲大戰”并未出現,同期多家銀行的基金智能投顧服務陸續退市。業內人士提示人們,注意了解理財市場的新變化,及時調整思路,避免踏錯節奏。
吸引力不再
記者連日來以客戶身份暗訪本市理財市場發現,多家大型和股份制銀行客戶經理推薦的熱門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近期沒有沖高表現,一般在2.6%至3.7%之間。部分小銀行推出的半年期或者一年期以上的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僅4%出頭,而且沒有贈品。一些到網點咨詢的客戶透露,考慮到買銀行理財產品不保本保息以及媒體披露的外地一些銀行儲戶出現資金損失的報道,他們還是覺得到銀行柜臺直接辦理存款更放心。
多家銀行理財人士介紹,今年四五月份,銀行陸續下調不同期限大額存單以及二年期、三年期普通存款利率。為了支持實體經濟和居民消費,銀行貸款利率明顯處于下行通道,銀行貸款與存款之間的凈息差在不斷減小。據悉,本市大型商業銀行一年期消費貸款利率已經下降到3.9%左右。考慮到資金成本壓力,業內人士直言:多家銀行難以推出兼具高收益及低風險特點的理財產品,靠資金補貼拉客戶的動力也不足。鑒于存款利率仍將下行的趨勢,以及理財市場多變的背景,客戶選擇保本保收益的三年期定存和大額存單產品目前還是比較合適的。
投資出新規
近期引起關注的還有多家銀行停止基金智能投顧服務。業內提示投資者,要及時調整思路,應對基金風險。
根據中國證監會下發的《關于規范基金投資建議活動的通知》,不具有基金投資顧問業務資格的基金銷售機構,應當于2022年6月30日前將存量提供基金投資組合策略建議活動整改為符合法律關系的基金銷售業務。日前,某大型銀行客服人員表示,客戶持有的此類產品將于7月末自動轉換為成分基金,該行將原產品一攬子贖回服務升級為任意單只成分基金申購、贖回及查詢服務。同時還有股份制銀行通過App告知客戶,智能投顧服務由公募基金投顧試點機構提供,該行僅提供基金銷售服務,代銷機構不承擔產品的投資、兌付和風險管理。
業內人士提示,人們應注意銀行這些新規的變化。新規執行后,銀行客戶必須自己承擔選擇基金公司和產品的責任,要應對基金市場的更多風險。特別是今年以來市場波動較大,很多“明星基金”表現不佳,人們更要注意理性投資。(劉英潮)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