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在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下,催生了以數字化為主題的新經濟時代。當數字化與生命健康領域融合發展,醫療產業正在數字化驅動下不斷煥發新的活力。在 5G、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的驅動下,數字醫療讓診斷流程、影像、制藥、隨訪、物資調配等環節的服務場景變得愈加豐富。
正是看到數字醫療發展的新機遇,將生物醫藥作為重點發展產業之一的杭州市余杭區、杭州未來科技城全力打造生命健康產業強大競爭力。
7 月 22 日,由杭州市余杭區人民政府擔任指導單位,杭州未來科技城(海創園)管委會聯合《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CB Insights 中國共同主辦,DeepTech、云樾科技承辦的 2022 CB Insights 中國未來健康論壇暨數字醫療 150 企業峰會(以下簡稱“未來健康論壇”)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成功舉辦。
▲圖丨CB Insights 中國聯合創始人張嵐
在未來健康論壇伊始,CB Insights 中國聯合創始人張嵐和余杭區委副書記朱紅丹分別進行了致辭。張嵐表示,CB Insights 自 2019 年落地中國以來,致力于以中國市場的眼光放眼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地區的產業機遇,醫療健康就是其重點關注的領域之一。
她指出:“在余杭,依托未來科技城、良渚新城、錢江經濟開發區三大產業平臺,正在全力打造數字經濟與生物醫藥產業融合發展先行區,這一理念與 CB Insights 中國不謀而合。在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的當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開啟了巨大算力支撐下的生命探索之旅。CB Insights 中國研究團隊也將持續關注技術與市場、關注那些正在改變未來的創新力量。”
▲圖丨余杭區委副書記朱紅丹
朱紅丹認為,數字技術賦能生命健康,必將催生更多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這也是余杭的優勢領域和主攻方向。她表示,近幾年的余杭在科技發展上碩果累累,截至 2021 年底,全區人才總數達到 33.6 萬人,其中國家級高層次人才 191 名,省級高層次人才 293 名,2021 年全區地區生產總值總量居于全省第一,服務業增加值、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總量居于全省前列,全市第一。最后,她對更多企業入駐余杭表示歡迎。
圖片▲圖丨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所長譚蔚泓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分子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基礎醫學與腫瘤研究所所長譚蔚泓通過視頻寄語的方式表達了對未來健康論壇的祝賀。
他表示,在現代醫學發展不斷更新的需求下,對疾病的理解、診斷、治療和預防都需要有數字化技術的革新和賦能,并需要分子層面的理解和實踐。在當下的發展階段,科學研究尤其是創新創業在政府的強力支持和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下,正在高速地發展。最后,譚蔚泓院士表示表達了年輕的科研人員投身生物醫學領域的期待,也希望在未來幾年中看到越來越多的生物技術在杭州未來科技城實現突破。
▲圖丨分子之心創始人,清華大學 AIR 卓越訪問教授,北京大學 BIOPIC 訪問教授許錦波
作為“AI 預測蛋白質結構全球第一人”,分子之心創始人、清華大學 AIR 卓越訪問教授、北京大學 BIOPIC 訪問教授許錦波發表了對 AI 預測蛋白質結構的看法。近兩年來,AI 預測蛋白質結構受到了高度關注。2020 年,該技術入選了《科學》雜志的“十大科學突破”;2021 年,被《科學》雜志評為“十大科學突破之首”;2022 年,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十大突破性技術”。
許錦波教授指出,在過去幾十年,雖然可以通過晶體衍射、核磁共振、冷凍電鏡等技術預測蛋白質的三維結構,但這三種方式費用高昂、實驗周期長、預測蛋白種類有限且無法保證 100% 成功。2016 年,基于卷積神經網絡,許錦波開發了第一代深度學習蛋白質結構預測算法 RaptorX-Contact。該算法在全球首次證明了深度學習方法預測蛋白質三維結構的可行性,在不需要做模擬和采樣的條件下,可直接對蛋白質的三維結構進行預測,且效果優于傳統方法。
2020年,基于這一方法,基于注意力機制網絡,谷歌旗下的 DeepMind 開發了第二代深入學習算法 AlphaFold2。相較于 RaptorX-Contact,AlphaFold2 主要基于注意力機制網絡,可以更好地描述遠程殘基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性能方面有所提升,不過其對計算資源有著極高的要求,需要很多 GPU 資源來進行訓練。
他表示:“目前我們已經能夠比較好地預測蛋白質結構,并基于此理解自然界已有的蛋白的功能。不過依然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比如,如果想真正理解蛋白質的功能,我們需要理解蛋白質和其他分子(peptide、DNA、RNA)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在實現預測單個蛋白結構后,還需要預測蛋白質復合物的結構;另外我們還要預測抗體與抗原的相互作用、點突變對結構和功能的影響等。”
除了蛋白質結構預測外,許錦波還指出,目前分子之心正在做蛋白質設計,即通過設計蛋白質產生自然界不存在,但在實際應用中有非常重要功能的蛋白質。“我們希望通過AI的方法,針對不同的應用場景研發不同的設計算法,以產生自然界不存在、但在實際應用中有非常重要功能的蛋白質,并以此推動將最前沿的 AI 蛋白質研究和設計成果轉化為工業級產品,造福人類健康。”
中國醫療科技的未來發展
▲圖丨CB Insights 中國 2022 年數字經濟時代下活躍的中國生物計算企業榜單發布(發布嘉賓左起:杭州未來科技城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李潔;余杭區委副書記朱紅丹;浙江省委人才辦專職副主任張旭明;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施黃凱;余杭區委常委、副區長顧國煜;CB Insights 中國創始人周爾方)
活動現場,先后發布了 2021 年 CB Insights 數字醫療 150 入選企業以及 CB Insights 中國 2022 年數字經濟時代下活躍的中國生物計算企業名單。
▲圖丨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院長張宏
浙江大學生物醫學工程與儀器科學學院院長張宏在論壇現場以“透明病理---探討時空動態可視化的病理學新模式”為主題進行了分享。他表示,病理是人類認識疾病的金標準,病理學提升了人類對疾病的認識,推動了現代醫學劃時代發展。隨著分子化、數字化的發展,目前病理學的研究已經從單純的細胞水平提升至單細胞基因分子水平。但是,人類重大疾病的精準診治同樣面臨挑戰,比如檢查病理需要有創地從人體取出組織進行分析;同時又由于腫瘤的異質性,取出的組織不一定能準確體現腫瘤病理組織的生物特征。
對此,基于長期臨床研究實踐,他提出了改變未來病理學實踐的新理論“透明病理”,即基于分子影像特有的分子識別和分子示蹤優勢,通過微觀—介觀—宏觀多尺度的多模態分子影像與病理學的緊密融合,將機體各種生物特征通過無創影像方式進行系統性的全尺度“透明化”,不僅無創呈現疾病局部詳細信息,而且能夠在體評價人體整體的病理生理改變,實現跨尺度、多模式、時空動態評價疾病的病理學實踐新模式。“透明病理”將進一步推動精準醫學和未來舒適醫療的發展。
▲圖丨圓桌論壇(左起:陳禺杉、許錦波、張建民)
隨后,《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中國聯合出版人陳禺杉與分子之心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清華大學 AIR 訪問教授,北京大學 BIOPIC 訪問教授許錦波以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腦科中心主任,浙江大學腦醫學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腦機調控臨床轉化研究中心神經疾病分中心主任,浙江省神經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浙大二級教授,求是特聘醫生張建民主任共同進行了圓桌論壇討論。
數字化醫療的發展離不開計算科學的支撐,因此需要科學家不斷探索新的算力方向。許錦波教授表示:“以 AI 預測蛋白質結構為例,如果想把基因助力機制網絡訓練好,需要更多的數據和更強大的算力。”張建民主任認為,“將醫學與計算科學有機地結合,一定能產生很大的潛力。”
從技術前沿以及應用前沿的角度看,中國數字醫療在未來將如何發展呢?許錦波表示,從科學環境角度看,中國政府在大力發展硬科技,特別是 AI 在科學領域的發展。因此,他也非常看好中國數字醫療的未來發展前景。張建民主任從臨床角度,進行了數字醫療未來發展的展望。他認為,精準醫療和腦科學相關發展可能是該領域中最具潛力的兩個方向。
數字健康的探索與實踐
▲圖丨智云健康 CPO 兼副總裁楊文琳
作為在余杭區成長起來的“慢病管理第一股”,智云健康已走過 8 年時間。智云健康 CPO 兼副總裁楊文琳指出,得益于余杭區濃厚的雙創氛圍和扎實的健康產業基礎,智云健康通過創新驅動,立足于數字化慢病管理賽道實現了飛速發展,獲得了行業和廣大用戶的關注和認可。
回顧智云健康的發展歷程,她表示,從 2016 年智云健康啟動院內 SaaS 業務助力醫院降本增效,到 2019 年啟動藥店 SaaS 業務開拓院外場景,再到 2021 年建立院內院外、線上線下融合的數字化慢病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創新生態體系,并于 2022 年 7 月正式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這背后,是智云健康不斷突破行業關鍵難題、驗證自身價值的過程,同時也代表著智云健康的業務模式進入了快速復制期。
楊文琳表示,“讓數字健康走進千家萬戶”是智云健康一直踐行的使命。公司深度鏈接“醫、藥、險”,通過提供專業嚴謹的服務,提升行業協同效率,為用戶提供更良好的醫療體驗,并一步步成長為數字化慢病管理的“中國樣本”,推動行業往更加安全合規的方向發展,引領著中國數字化慢病管理轉型的進程。截至 2022 年 3 月 31 日,智云健康已為全國 2400 多家醫院、17.8 萬多家藥店提供 SaaS 服務,積累了龐大的用戶群體,樹立了良好的用戶口碑。在促進普惠醫療、賦能醫患的路上,持續發揮引領示范效應。
▲圖丨眾曦醫療創始人兼 CEO 陳凱申
零氪科技主要做腫瘤的術后康復的數字療法,陳凱申表示,數字療法療效的監管與泛健康的健康類管理軟件有明顯的差別。目前,美國已有 30 多個數字療法產品獲得 FDA 批準上市,而在中國針對醫療器械的監管,雖然目前沒有數字療法的通路,但它是獨立的醫療軟件,由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進行監管。
在今年年初,零氪科技獲得藥監局批準的國內首個針對早期肺癌的數字療法。“我們通過對于術后癥狀的預知評判的分級分層的管理,以及圍繞患者個性化的 Erase 方案的沉淀,使患者在院外大部分可通過自我管理的形式,獲得遠超現在臨床實踐的預后的獲益。”陳凱申說。
數字醫療的智造未來
從在線診療、互聯網醫院、醫藥電商等平臺,到醫療器械及可穿戴設備,這些新形勢為智慧醫療的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隨著各平臺的普及和醫療器械的精密、精準發展,數字醫療未來會是一種怎樣的前景?在該環節,微脈合伙人周麗、杭州芝蘭健康 CMO 方秋雪分別進行了主題發言。
▲圖丨微脈合伙人周麗
周麗以“數字賦能——共創全病程管理生態"為主題進行了分享。她表示,微脈服務現已覆蓋全國 30 個省份、合作公立醫院逾 2000 家,連接超 20 萬名醫生,公立醫院通過與微脈共建全病程管理服務模式,實現對患者院前-院中-院后一體化的全周期管理。
2021 年 5 月,微脈成為首家通過國際數字療法協會(DTA)認證的中國企業,其核心業務為通過與公立醫院深度連接,基于新技術、新模式下的互聯網+全病程管理服務。“經過 7 年的探索,微脈搭建了專業的運營中臺和數據中臺,打造了扎實的數字化基礎服務設施和本地化的線上線下運營團隊。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式醫療(MCO)組織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僅憑微脈與公立醫院的雙向連接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希望以豐富的醫療供給資源、扎實的基礎設施、成熟的服務履約體系連接更多醫療健康創業伙伴,通過共創、投資與生態合作,讓更多新技術走進醫院,推動臨床科研轉化及應用,讓患者享受到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健康服務。”周麗說。
▲圖丨杭州芝蘭健康 CMO 方秋雪
方秋雪指出,數字療法產品研發的底層邏輯是基于醫學原理和知識圖譜的數字技術,經循證醫學驗證的數字療法產品是一切商業化可能的基石。數字療法從醫學方案設計、產品研發、注冊申報、臨床試驗到上市運營、真實世界研究的全過程,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對企業搶灘數字療法造成重大影響。杭州芝蘭健康致力于數字療法 CDMO 及全流程服務,同時也是國內最早開拓數字療法的企業之一,幫助企業在合法合規、降本增效的同時,加速實現數字療法產品研發及運營落地。
隨后,她對數字療法未來可能的趨勢進行了觀點分享。她表示,數字療法可通過療程化的治療方式搜集到患者的院外數據,再將院外健康的大數據作為原始數據反哺數字療法治療方案的優化,包括后續創新療法的驅動。她認為,“數據流將貫通整個數字療法的全產業鏈條,包括藥械、智能硬件、科技企業以及其生態伙伴,可以通過數字療法快速進入到醫療甚至為多個疾病領域提供解決方案。此外,未來數字療法很可能成為最大的醫療服務產品提供方。”
在圓桌討論環節,斯道資本高級投資經理王禾做線上主持,佳量醫療創始人曹鵬、望里科技合伙人兼高級戰略運營總監陳璐、醫聯集團產品總監,數字療法方向負責人蔡楊參與了話題討論與分享。
▲圖丨圓桌論壇(屏幕左起:王禾、曹鵬、陳璐、蔡楊)
曹鵬表示,隨著萬物互聯互通,特別自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實體醫療去中心化明顯,互聯網醫療得到較快發展,尤其在慢病、神經系統疾病上,數字療法顯示出了巨大優勢,不過這個賽道尚處于初期階段,正在接受循證醫學的不斷驗證,目前該領域的人才方面還相對缺乏。從投資角度看,重金投資更是鳳毛麟角。“未來的醫療器械,包括治療的方案處于軟硬結合、共存共生的狀態,會沒有明確的邊際感。”
蔡楊從商業維度發表了對數字醫療的看法,他表示,無論互聯網醫療的形態如何變化,醫療的本質不會變,一定要基于循證醫學,比拼的是效果第一的臨床思維。疫情加速了數字醫療領域的發展,醫患對數字醫療建立起認知和信心后,醫生愿意使用數字醫療的治療方案,患者能接受、愿意配合。任何時候,患者都會愿意為療效、經濟成本、時間成本綜合更優的產品或服務買單,這對于 2C 模式的商業化極大的幫助,這也是醫聯在商業化路徑上的布局思路。此外,我們也看到,很多 B 端企業也加入到了數字醫療的浪潮中。
陳璐表示,望里科技一直在做整個數字療法產品的研發和商業化,包括從院外場景、院內場景都做了很多探索和相關成果。對于 10 年后的數字療法,他希望,精神健康不再羞于啟齒。“我認為數字療法產品在 10 年后一定十分常見化,不再特別和新鮮。這會是一個普遍化的過程,無論是在醫療的場景下甚至是非醫療或者泛醫療的場景,一定會得到普遍性的應用。”
新技術,新模式,新局面
在生命科學領域,隨著新知識的不斷拓展和相關數據的不斷積累,計算、數字化與智能化正不斷落地醫療領域。從輔助診斷到藥物研發,新技術正助力形成新模式,進而新模式不斷塑造新局面。在未來健康論壇的“新技術,新模式,新局面”環節,數坤科技 CTO 鄭超、英矽智能創始人兼 CEO Alex Zhavoronkov 和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藥物研發負責人任峰博士、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西湖實驗室 iMarker 核心實驗室主任郭天南進行了主題分享。
▲圖丨數坤科技 CTO 鄭超
數坤科技是一家智慧醫療健康科技平臺公司,聚焦于人體各部位重大常見疾病輔助診療等方面,目前“數字醫生”產品組合覆蓋了心、腦、腹、胸及肌骨系統等關鍵治療領域,在疾病篩查、診斷、治療方法選擇及規劃的臨床過程中提升醫生工作效率和診斷質量,幫助醫生更準確、更便捷、更高效的工作。
數坤科技首席技術官鄭超介紹了醫療 AI 影像發展的四個階段,認為通過人工智能產生的結構化數據不僅應該得到更妥善的治理和管理,更應該助力科研,支撐醫學科和醫療行業不斷向前發展。
他說,“從結構上來看,深度學習的使用會帶來醫療影像更好的處理方式和識別方式,給我們帶來大量可用的數據,把影像非結構化數據轉換成結構化的數據,從而使得人們在未來的應用以及科研領域,能做到更好的可能性和可擴展性。從行業的角度,我相信人工智能會為醫療、健康帶來更好的發展。”
▲圖丨英矽智能聯合首席執行官,首席科學官,藥物研發負責人任峰(左)、英矽智能創始人兼 CEO Alex Zhavoronkov
任峰表示,英矽智能已經建立了連接生物學、化學、臨床試驗結果預測的人工智能平臺以加速新藥研發的進度,并利用該平臺發現了全新機制的抗纖維化候選藥物。他表示:“通過生成生物學的人工智能平臺,我們對比了纖維化患者和健康人群之間的基因表達差異,并找到了一個全新的靶點;通過生成化學的人工智能平臺,我們針對這個全新靶點設計了一個全新化合物。目前英矽智能是全球唯一使用AI發現新靶點、生成新化合物、并將候選藥物推進到臨床I期的人工智能制藥公司。”
他提到,從靶點發現到臨床前候選化合物,英矽智能耗時僅一年半,而這一過程在傳統藥物研發需要四年半甚至更長的時間。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大大縮短了時間,并大幅降低相關研發的費用。任峰表示:“在推進藥物研發項目之外,英矽智能正在探索將人工智能與機器人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相結合,建立智能機器人實驗室,收集數據進一步優化人工智能平臺,為加速新藥研發作出更多的貢獻。”
▲圖丨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西湖實驗室 iMarker 核心實驗室主任郭天南
郭天南表示,據估計目前已知有約 2 萬種蛋白質,如果靠計算、基因組測序,至少有 16 萬種蛋白質以上,如果要考慮到蛋白質的修飾,可能在百萬級別。他說:“我們可以預計蛋白質組從產業的角度,它的市場會比基因組的市場要大很多,但目前蛋白質檢測的技術難度較高。”
郭天南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西湖歐米的創始人,該公司致力于將蛋白質檢測技術變得更加便宜、快速。目前,該團隊正在與臨床醫生合作,通過甲狀腺、肺癌、卵巢癌等采集各種各樣蛋白質的數據。他認為,“必須積累足夠的數據才有可能形成規模,進而在未來對每個疾病進行更精準的診斷、以及尋找新藥物的靶點。”
▲圖丨圓桌討論(屏幕左起:李陽、喻俊涵、李勁松、張海生)
接下來,在合力投資管理合伙人喻俊涵的主持下,浙江大學教授,之江實驗室健康醫療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李勁松、溪礫科技聯合創始人兼執行董事長李陽、希格生科創始人兼 CEO 張海生進行了圓桌討論。
李勁松指出,實現跨機構、多中心臨床數據的共享及深度利用,需要解決“不能用、不敢用、不會用”的“卡腦子”問題。為此,我們在之江實驗室研發、構建了“多中心智能醫學信息平臺”,在確保原始數據不離開醫院的前提下,利用聯邦學習、隱私計算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臨床數據的協同分析,也就是說“數據不出門,算法多跑路”。該平臺以接入浙江省內多家大型三甲醫院,覆蓋 2000 多萬真實世界患者數據。目前正在杭州、南京、合肥等長三角地區普及推廣,平臺架構已被國家工信部評為行業標準。
李陽表示,溪礫科技充分發揮 AI 的作用并進行干濕實驗結合,從而深度投入 RNA 靶向藥物的研發。面對 50 萬量級的潛在 RNA 靶點,AI 技術能夠有效縮短研發周期、推進研發進程,而在進行 AI+ 疾病模型建設時,病人的基因組學特征分析和臨床病人的真實反應需要重點關注和考慮,在 AI+ 創新藥領域,既要將 AI 在新藥研發中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也要讓藥物最終能夠真正落到實處幫助病患。
對于 AI+ 生物技術領域的人才發展,張海生認為,“現在 AI 最好的落地場景是生物技術和自動駕駛。未來 AI 人才本身很緊缺,但我覺得更緊缺的是能在 AI 和其落地場景中將二者結合起來的人才。數據的產生如果沒有跟上,在算法推進得過快,不管是對公司、還是對于想致力于該方向的人才來說都有風險,因此需要一種平衡。”
數字醫療的新藍海
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基本完成,精準醫療逐漸走入人們的視野中。作為數字醫療產業中關鍵一環,精準醫療、基因測序領域蘊藏著巨大價值,展現出強大的市場活力。普瑞基準科技創始人兼 CEO 季序我、未知君 CEO 譚驗在“數字醫療新藍海”環節分別進行了主題演講。
▲圖丨普瑞基準科技創始人兼 CEO 季序我
季序我表示,普瑞基準科技獨立開發了一個面向腫瘤新藥研發決策的海量多組學數據挖掘系統——AIBERT。該平臺“干濕結合”(多組學實驗技術+數據挖掘),基于多組學數據的挖掘,直接面向新藥研發過程中實際的挑戰,包括新靶點的發現/評估、創新 Biomarker 發現、適應癥的選擇和拓展、耐藥機制的研究以及合理的聯用方案探索等。
他說:“在創新藥物研發的實際過程中,開發者往往需要在早期做出一些關鍵決定,而這些決定會影響藥物開發最終的成敗,其結果在若干年后得到驗證。這種“長距離”的預測是非常困難的。在研發中,開發者的探索性研究可以獲得一些寶貴的樣本(來自細胞系、動物模型,或患者樣本),希望通過對這些樣本的分析來幫助決策。一般而言,這些樣本的數量(sample size)有限,尤其在研發早期,可獲得的樣本數量更少,但是,通過多組學技術,每個樣本又可能產生較為豐富的高維的數據。所以,普瑞基準開發了 AIBERT,希望盡可能挖掘這類“small big data”(小規模樣本的大數據)的價值,從而幫助藥企伙伴提高決策的正確率。”普瑞基準科技希望未來助力更多出色的新藥研發公司,助力開發更創新、更有差異化優勢的藥物。
▲圖丨未知君 CEO 譚驗
譚驗與大家分享了全球微生態藥物研發的趨勢,以及未知君目前的相關技術平臺和管線進展。他表示,從商業上看,在過去的四五年,國內大藥企陸續地與腸道微生態創業公司進行合作;在學術文章的發表方面,中國、美國和歐洲基本上齊頭并進;另一方面,中國有數據優勢和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因此我認為,微生態領域正處在一個顛覆的關鍵時間節點,并且中國非常有希望彎道超車。”
目前,通過過去 4 年多的沉淀,未知君已經實現了超過10 條管線的布局,覆蓋了腫瘤免疫和自免疫相關的疾病領域,以及自閉癥這樣的神經系統相關的復雜疾病等。
在未來健康論壇的最后環節,柔靈科技聯合創始人黃可鋮、迪英加創始人,董事長兼 CEO 楊林、揚奇智能 CTO 周冠群圍繞精準治療進行了圓桌討論。本次討論由CB Insights 中國總監張昊先生主持。
▲圖丨圓桌討論(左起:張昊、黃可鋮、楊林、周冠群)
黃可鋮認為,精準醫療的可能的落地場景會在以睡眠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相關以及運動康復的市場。目前市面上一直都缺少可實現低成本、低干擾度、同時佩戴舒適的醫療級高精度的面向數字醫療大場景的院外監測及反饋方案。
對此他分享了一個案例說道:“柔靈科技與某頭部康復醫療器械企業正在聯合研發的智能運動康復醫療器械。在該合作中,柔靈科技主要聚焦于監測評估和干預兩方面。通過我們的設備在特定的康復實施過程中,對于患者肌肉的發力狀態、關節協調性等檢測并輸入到相關康復醫療器械中,使醫療人員可更加量化地了解具體康復情況以及施加輔助的手段。”與此同時,他們也在討論引入更加直接的治療方式。
楊林指出,現在國家特別強調癌癥早期防治,而不是到了癌癥晚期后再進行治療,對于癌癥的早篩和早診,人工智能有很好的應用的場景。現在,隨著人類壽命的增長和環境的變化,癌癥的患者越來越多。他認為,“人工智能包括精準診斷不僅體現在癌癥的后期用藥,更重要的是,其在癌癥的早期篩查中也發揮重要的作用。”
周冠群分享了在放射治療方面對于精準治療的看法。他認為,精準治療需要做到精準感知、自適應的決策以及在應用端的治療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閉環。全面了解靶區情況,有助于醫生優化患者的下一步治療方案。
他提到:“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的運動、劑量誤差導致放療效果偏差,我們有一套通過運動跟蹤、單光子測量的方法監控患者。通過運動管理和劑量管理,來指導下一次的放療,我們認為這種就是典型的精準治療的方法。”
2022 CB Insights 中國未來健康論壇暨數字醫療 150 企業峰會圓滿舉辦,產、學、研的觀點碰撞不僅是一次對數字醫療現有情況的梳理,也是對未來健康、精準醫療和未來健康的一次前瞻性展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頭條
- “六大門派”企業紛紛盯上這一賽道 預制菜的潛在風險不可忽視
- 載柴油發動機等貨物 雙向對開的中越班列為物流降本增效打開了新通道
- 上半年夏糧產量再創歷史新高 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
- 影響有限無需過分恐慌 科創板的表現為股東們的“惜售”增添了底氣
- 全球網購滲透率大大提高 海外華人華僑“反向海淘”推動國貨出海訂單激增
- 保供穩價政策效果繼續顯現 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盡收眼底
- 成交額目前還不算高 我國碳交易市場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 逐漸被業內重視 顧客到工廠模式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選擇
- 中國經濟走過了怎樣的上半年?都有哪些值得關注的變化和亮點?
- 上半年海南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917億元 增速排名全國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