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武漢江夏區小朱灣村的梅花盛放,放眼望去一片粉紅花海,極為壯觀,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打卡”。游人徜徉花海、賞花留影,成為新農村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江卉 鄧偉
閱讀提要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2022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一年。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抓好農業生產,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完善落實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如何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鄉村振興如何發力?連日來,在鄂全國人大代表和住鄂全國政協委員熱議“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湖北擔當。
穩住產業,就穩住了希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支持脫貧地區發展特色產業,加強勞務協作、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黃梅縣柳林鄉老鋪村黨支部書記陳燎原一直在探索。
老鋪村位于鄂皖兩省、蘄春黃梅宿松三縣交界處,“根生兩省,雞鳴三縣”,山多田少、風光秀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年來,陳燎原帶領村民“靠山吃山”,發展楠竹、油茶、生態旅游等產業。
老鋪村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打造楠竹、油茶、板栗等林特基地,每年為村集體創收10萬元。近年來,村里先后引資數億元,建成集玫瑰谷漂流、龍池河大峽谷、伊甸園玫瑰觀光于一體的國家3A級景區以及戶外拓展訓練基地、兒童游樂中心、雷竹基地和藍莓采摘園等,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
“眼下正是春暖花開,一到周末,景區門口的小車排成了長隊。”陳燎原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旅游業蓬勃發展,帶動了二、三產業。目前,全村有農家樂及各類商鋪近50家,安排長期就業130多人、臨時就業300多人,每年戶均可增收1.6萬元,旅游飯“越吃越香”。
2016年,老鋪村終于擺脫了祖祖輩輩的貧困,實現整村脫貧。2020年,村集體收入突破百萬元。“穩住產業,就穩住了希望。”在陳燎原看來,筑牢防返貧根基,關鍵在產業。
“我們將緊緊抓住鄉村全面振興戰略機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進產業發展。繼續通過招商引資開發臘里巖玻璃天橋、纜車和攀巖項目,做強做大旅游業,力爭早日將玫瑰谷景區打造成國家級4A景區,讓鄉親們的生活更上一層樓。”陳燎原信心滿滿。
創新治理,讓矛盾不出村
“鄉村振興不能只盯著經濟發展,還必須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
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市新洲區潘塘街陳玉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喜說,基層黨組織是推進鄉村振興的“主心骨”,要形成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如何通過黨建+三治融合保一方平安?“我們探索‘無訟’治理,成立了‘張文喜陽光調解工作室’。”采訪中,張文喜說起發生在調解室的一件事。
2019年,陳玉村村民喻某在武漢一家公司做工時受傷,多次找包工頭及公司協商賠償事宜,始終得不到解決,于是將包工頭與公司告上法庭。
2021年9月,張文喜得知后,決定將糾紛化解在訴訟前。他邀請新洲區人民法院法官、潘塘街綜治中心工作人員與街司法所調解員、區司法局駐村律師等專業人士,陪同喻某家屬前往涉事公司進行訴前調解。僅半天時間,各方達成調解意向,一起僵持了2年多的糾紛妥善化解。
“張文喜陽光調解工作室”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名人效應,調解各類矛盾糾紛104件,調解成功率100%,協議履行率100%。
張文喜介紹,通過精準對接、實時溝通、端口前移,多方出擊化解糾紛,“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的“無訟”治理模式取得實效。
在張文喜的示范引領下,新洲區首個共建“無訟村(居)”示范基地在陳玉村掛牌,實現以點帶面,織密和形成“多級化訴,分層調解”的過濾網,將矛盾糾紛化解在源頭,保護群眾合法權益。
張文喜說,“我將扎根基層,不斷探索鄉村治理再創新,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政策激勵,厚植孕育鄉土人才的“營養基”
“人才是創新的第一動力、發展的第一資源,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人才。”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龔勝生說,人才振興本身就是鄉村振興的要義之一,產業、文化、生態、組織的振興,都有賴于人才的振興。
“鄉村振興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人才需求。”龔勝生認為,在鄉村振興初始階段,主要是通過“輸血”方式,委派外援人才開啟鄉村發展的“鑰匙”;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階段,則需要通過“造血”方式,造就一支熟悉家鄉、熱愛家鄉、奉獻家鄉的鄉土人才隊伍來驅動鄉村振興。
“鄉土人才是鄉村振興最基礎、最持久、最可持續的力量。湖北有基礎,現在是加快鄉土人才隊伍建設的時候了!”龔勝生建議,我省應抓住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機遇,在人才振興上找準方向,加大力度。
他建議,厚植孕育鄉土人才的“營養基”,包括營造崇尚鄉土人才的文化環境,建設爭當鄉土人才的社會環境,建立激勵鄉土人才的政策環境,讓更多鄉土人才脫穎而出。地方政府和村級組織要為鄉土人才解決后顧之憂,為鄉土人才創辦的企業提供融資、土地、水電、稅收等方面便利,為他們的合法生產和經營保駕護航。鄉鎮政府和村級組織可建立“鄉土人才信息庫”,通過政策吸引、資金支持、情懷感召等方式吸引鄉土人才返鄉創業,發揮鄉土人才獨特作用,讓鄉土人才人盡其才。此外,還應建立鄉土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培養適應鄉村振興需求的鄉土人才,使鄉土人才源源不斷涌現。
統籌協調,讓美麗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
農村人居環境是鄉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鄉村振興“五大振興”中生態振興的載體。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啟動鄉村建設行動,加強水電路氣信郵等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
“要以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全國政協委員、武漢智能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純星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在他看來,推動鄉村全面振興,不僅要興產業,更要提顏值、聚人氣,要打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應從源頭端著手。”陳純星注意到,報告突出了當前人居環境整治的重點,在發展鄉村振興產業時,一定要注意處理好“開發”與“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任何產業都應在守住生態環境保護紅線的前提下綠色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陳純星建議,在開啟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的新征程中,還要進一步破解技術支撐不足、農民參與不充分、長效機制不健全等瓶頸。我省應搶抓機遇,通過加強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數字技術賦能鄉村公共服務,讓美麗鄉村有“顏值”更有“氣質”,成為安居樂業、創新創業的熱土,讓城里人來了就舍不得走。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