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手足口,老二皰疹性咽峽炎,這兩個娃給我玩接力呢!”最近,不少有娃家庭都被這兩種傳染病折騰得夠嗆,有的甚至是大人孩子一起中招。南國早報記者從自治區疾控中心及南寧多家醫院了解到,目前正值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的流行期,患兒數量有所增加。
【資料圖】
6月26日,在南寧一家醫院的兒科發熱門診輸液室里,不少患兒正在接受輸液。記者 張若凡 文/圖
孩子中招后大人也“挨了”
“上周四中午,我接到幼兒園的‘退貨’電話。老師說,我女兒發燒了,喉嚨里有皰疹,讓趕緊接回家。”南寧市民楊女士聞訊欲哭無淚,5歲的老大剛得了手足口病,這才過去三天,3歲的老二緊接著中招。
有的家庭連大人都沒能幸免。6月24日,南寧市民李女士1歲的女兒發燒了,就醫后被確診為皰疹性咽峽炎。第二天中午,“熟悉的配方”出現在李女士的丈夫身上——發燒、皰疹,以及堪比吞刀片的痛感。
得了同樣的病,大人才理解了孩子的痛。李女士的丈夫不禁感嘆,怪不得女兒不肯吃飯不肯喝水,又哭又鬧,“嗓子太痛了!每咽一口都是酷刑”。
今年的流行高峰略有延后
記者從南寧市婦幼保健院兒科了解到,近期患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的兒童確實有所增多。由于這兩種疾病的傳染性比較強,因此容易在托幼機構、多娃家庭內傳播,還有的孩子免疫力較差,短時間“集齊”兩種病。
6月26日上午11時許,記者在自治區婦幼保健院新陽院區發熱門診看到,臨近中午,診室外仍有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候診,輸液室里也有不少孩子正在輸液。
該院急診科副主任醫師湯華波告訴記者,往年3月至5月是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的流行高峰,從今年的接診情況看,流行高峰略有延后,皰疹性咽峽炎從5月下旬開始多起來,目前仍處于流行期。1至3歲的發熱患兒中,約40%是皰疹性咽峽炎。從患兒年齡段看,1至3歲的幼兒更為多見,還有不少是六七個月大的嬰兒。
據自治區疾控中心發布的6月健康提示,6月為廣西手足口病疫情流行高風險月。疾控專家提醒,5歲以下兒童及嬰幼兒為高危人群。多數患兒以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為主要臨床表現,需要加強防范。
出現這些情況要帶孩子就醫
專家表示,這兩種疾病同時流行,一個主要原因是它倆可以算是“表兄弟”,出自同一“家族”——腸道病毒。
湯華波介紹,這兩種疾病的早期表現十分相似,通常都是發熱、口咽部有皰疹,孩子表現為喉嚨痛、流口水、不愿進食。如果病毒在這個階段被限制住了,這場病就以“皰疹性咽峽炎”收官。但如果病毒進一步侵犯,或孩子免疫力較弱,發展到手、腳、肛周等部位出現皰疹或紅色的丘疹,此時就是手足口病了。
理論上,這兩種疾病好發于兒童,成年人會攜帶病毒,通常不會發病。但也有例外,湯華波此前曾接診過患手足口病的大學生,說明成年人在免疫力下降等情況下也可能患上“寶寶病”。
專家提醒,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都屬于自限性疾病,是可以自愈的。從目前接診情況看,絕大多數患兒都是輕癥,但這兩種病都有可能出現重癥,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嗜睡、嘔吐、手腳抽動,還有一些孩子伴有高熱,此時家長需及時帶孩子就診。
知多點
做好預防最重要
手足口病、皰疹性咽峽炎都是以糞口傳播、呼吸道傳播、接觸傳播為主。最常見的是通過生活中密切接觸患者的分泌物,或被其污染的毛巾、玩具、餐具、床上用品等而發生感染。可以通過以下方式預防:
1 勤洗手:飯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流動清水及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持續時間至少20秒。
2 勤通風:家中應每天開窗通風兩三次,每次不少于30分鐘。疾病流行時,盡量避免帶寶寶到人多或者空氣流通差的地方。
3 勤清潔:寶寶的餐具、奶瓶等物品,使用前要煮沸20分鐘或高溫消毒;寶寶的玩具、被褥等要定期清洗消毒。
4 接種疫苗:接種EV71疫苗能預防EV71型病毒所引起的手足口病,可減少重癥和死亡病例的發生。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