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南京召開會議專題研究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工作。市委主要領導強調,要深刻把握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更加重視人才第一資源作用,在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上加大力度,千方百計引人留人用人,推進人才隊伍、人才效能和人才發展治理現代化。
近年來,南京牢牢把握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定位,堅持人才“引育留用”全鏈條精準發力,人才規模和人才質量實現“雙提升”。根據6月23日“奮進新南京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創新引領專場公布的數據,這十年,南京全市人才資源總量從170萬人增加到356萬人,引進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7701人、培育創新型企業家926人、集聚科技頂尖專家248人,1600多家人才企業成長為高新技術企業、超150家掛牌上市。目前,南京在國內外各項人才榜單中,已躋身國內城市第一陣營,成為各類人才的筑夢之地、逐夢之城、圓夢之都。
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區域創新發展的最大剛需、最強引擎。當前,區域競爭已超越單純的技術和市場競爭,步入人才資源爭奪的高維競爭階段,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將是今后贏得區域競爭的重要手段。南京作為長三角特大城市、中國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科教資源豐富,人才總量和密度位居全國前列。南京市委人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建設全國重要人才高地”,這是“十四五”期間南京的重大戰略性工程,是在更高站位上落實中央和省委部署的具體體現,必將有力推動南京在我國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中扛起“南京擔當”、在江蘇打造人才發展現代化先行區中貢獻“南京力量”。下一階段,南京要全面貫徹新時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戰略新舉措,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市戰略,積極打造“引育留用”全鏈條人才生態,加快推動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發展優勢、競爭優勢,為全國重要人才高地和引領性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產業蓄力“引”才,構建立體化人才引進機制
產業鏈條引才。圍繞南京八大產業鏈發展需求,實施“一鏈一策”專項引才政策,探索舉辦“揭榜掛帥全球引才”賽馬活動,清單式延攬一批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產業領軍人才,發揮人才對產業的“強鏈”“補鏈”作用,更深層次推動產業發展與人才集聚同向發力、同頻共振,以人才高地托起產業新高地。
重大平臺引才。以全國重要人才高地建設為契機,發揮高端人才溢出效應,依托紫金山實驗室等重大產業創新平臺,探索實施“人才科研特區”等政策,大力引進能擔綱“國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大兵團作戰組織領導力強的戰略科學家,筑牢產業能級跨越的人才支撐。
品牌活動引才。高水平舉辦世界智能制造大會、未來網絡發展大會等重大產業品牌活動,打造國際人才合作、行業趨勢發布、人才技術對接、人才創業投資的重要平臺;定期組織優秀人才企業參加“一帶一路”主要節點城市的國際性產業博覽會,進一步接軌國際人才市場。
海外合作引才。鼓勵重點人才企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抱團出海”,引導企業與海外相關機構開展技術研發合作;支持企業在技術源頭所在地設立海外“人才飛地”“能力中心”,積極建立開放實驗室平臺,采取“人才+項目+基地”運行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儲備產業科技人才。
政策協同“育”才,構建多元化人才培育體系
人才工程育才。大力實施“紫金山英才計劃”,制定菜單式、鏈接式育才辦法,圍繞不同領域人才全生命周期發展需求,對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對青年人才探索“見苗澆水、精準滴灌”式的培養方式,加快培育支撐全國重要人才高地建設的各類人才。
人才企業育才。突出人才企業承載創新人才主體作用,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人才企業集聚,采取“一企一策”方式予以集成支持,培育壯大一批擁有關鍵核心技術自主權和產業鏈供應鏈控制力的“鏈主”人才企業,構建多層次、分階段、遞進式的企業人才培育機制。
校企協同育才。加快建設大學創新港,推動高校院所與企業共設研發機構、共享實驗設施、共建研究團隊,圍繞關鍵技術和共性問題開展聯合攻關,構建共生共贏新型城校關系;深入實施“科技鎮長團”“百校對接計劃”,通過融合優質教學資源、實踐實訓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資源,協同培養國際創新型和創業領軍型人才。
技能平臺育才。鼓勵企業設立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建立覆蓋重點產業、特色行業的技能傳承與推廣網絡,全力打造技能人才新高地;支持企業職工參加世界技能大賽、全國技能大賽、行業技能大賽等各類賽事,培育一支能夠解決企業關鍵性操作技術和生產工藝難題的高技能人才隊伍。
政府搭臺“留”才,打造國際化人才發展環境
雙創服務留才。錨定全國重要人才高地建設目標,加快推動國家級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創建工作,探索成立市級人才發展集團;大力發展“互聯網+”創客服務,鼓勵各區建立創業創新在線云服務平臺,推動行政服務在線集成、在線受理,推動由政府購買的社會服務資源在線集聚、在線交易,實現人才創新創業服務“一網通”“一鍵通”。
海外環境留才。高水平運營4家“海智灣”國際人才街區,以打造國際化品質商業街區為目標,聚焦人才初次落地階段需求,大力營造“類海外”人才生活環境,構建從“來寧第一站”到政務辦理、安居落戶、雙創扶持、社交聯誼、生活配套的全景式服務體系。
生活配套留才。深入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完善人才公寓、購房補貼或租賃補貼等安居措施;推動社會力量參與開發優質教育資源,多渠道解決人才子女教育問題;提升人才醫療保障水平,加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商業醫療保險體系,充分滿足高層次人才醫療需求。
金融支撐留才。充分發揮各級人才創新創業基金作用,吸引行業龍頭企業、知名風投機構開展人才金融項目,圍繞人才創業啟動資金、信貸、上市、保險等全周期金融需求,深入推進“人才貸”“人才投”“人才保”“人才險”等工作,探索打造人才科創銀行,為人才提供全方位、立體化、閉環式的金融服務。
企業實踐“用”才,打造精準化人才使用模式
企業自主用才。突出企業用人主體作用和人才創新主體地位,聚焦產業領軍、行業拔尖、實用緊缺等重點人才,制定并實施進一步激發企業聚才用才的政策舉措;支持企業設立研究院、重點實驗室、博士后工作站等平臺培養和使用人才,探索在大型企業推行首席科學家、首席專家制度,讓人才真正成為企業科技創新“主人翁”。
分類評價用才。發揮人才評價“指揮棒”在人才高地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推動智能電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龍頭企業聯合行業協會共同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加快數字經濟等新興領域的人才評價標準開發工作,在市屬國企和重點民企探索開展職稱自主評價,拓寬人才職業發展空間。
市場激勵用才。突出人才貢獻的市場回報,對企業“高薪”聘用的高層次人才給予配套支持,探索提升人才科技貢獻獎勵對急需緊缺人才的獎勵標準和覆蓋面;鼓勵企業采取股權、期權、分紅等方式給予科技人才正向激勵,推動人才創新成果轉化駛上“快車道”。
校地融合用才。推行科教、產業部門人才雙向交流制度,支持高層次人才創新在高校、創業在園區;鼓勵地方政府與駐寧高校融合共建用人,深化地方與高校、企業與人才“雙對接”,充分發揮高校院所的“身份”優勢和地方企業的服務優勢,推動人才從“旁觀”地方發展到主動融入地方發展。(周文魁)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