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6月20日電 題:浙江臺州:全力繪就鄉村美、產業興、群眾富的幸福新圖景
新華社記者王俊祿、袁野
(資料圖片)
路通了,山綠了,楊梅產業更興旺了;在廣場,在球場,村民健身運動蔚然成風;開民宿、辦工坊,回鄉青年創業朝氣蓬勃。
在“山海之城”浙江省臺州市,20年間從人居環境改善夯實硬件基礎,到綠色農業、公共設施、新型業態不斷晉級,鄉村正成為人們美好的家園。
6月14日,仙居縣白塔鎮上葉村“共富工坊”內,幾位老年人在包裝土特產。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 攝
高山楊梅促增收
淅淅瀝瀝的小雨、酸酸甜甜的楊梅,這是江南仲夏的“標配”。
一大早,果農張均民給“楊梅司令”沈青山報喜:“家里的70株高山楊梅收成不錯,預計能賺三四十萬元。”
沈青山是仙居縣林業局退休干部,今年已經75歲。他常年奔走在仙居的山間和果園,見證了楊梅產業從粗放發展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轉型之路。給果樹“把脈問診”,替果農出謀劃策,率先提出楊梅氣調冷鏈貯藏保鮮、梯度栽培等創新技術,他被果農們親切地稱為“楊梅司令”。
“綠水青山涵養,楊梅成了開啟金山銀山的‘鑰匙’。”沈青山說,近年來,仙居堅持生態栽培,實行綠色防控,建設楊梅智能大棚、羅曼帳篷等避雨防蟲設施,整體提升楊梅品質。
在“沈青山”們的守護助力下,仙居楊梅種植面積達14.2萬畝,從事楊梅種植農戶3.3萬戶。2022年該縣楊梅產值突破10億元,品牌價值24.98億元,直接促進果農戶均增收3.3萬元。
仙居縣委書記崔波表示,在推進“千萬工程”過程中,仙居不斷擦亮生態底色,做優產業特色,提升發展成色,全力繪就鄉村美、產業興、群眾富的幸福新圖景。
6月13日,天臺縣平橋鎮山庵村體育委員蔣梅仙(右)在練習柔力球。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 攝
鄉村體育助健康
走進一派田園風光的天臺縣平橋鎮山庵村,65歲的村體育委員蔣梅仙,每天都要到村里球場打一打柔力球。
“體育委員”在天臺鄉村是個挺忙的公益職務。蔣梅仙介紹說,村里300多位老人,原來除了打牌就是跳廣場舞。在當地文體局和“三農”部門支持和鄉賢捐助下,村里建起了多功能球場,如今七成老人都有各自愛好的運動項目。
利用閑置土地,山庵村建有門球場、柔力球場、地擊球場等場地20余個,承辦門球、地擲球交流賽等各項大型賽事,吸引全國近2萬名體育愛好者參與其中,帶動周邊村增收100余萬元。
生活逐漸改善的村民開始更注重身心健康。在天臺縣后岸村,占地2300平方米的多功能體育館是全村的“中心”。在村體育委員陳海軍組織下,氣排球、門球成為村里熱門運動項目。村里通過舉辦全國交流賽,為當地聚客引流,這種“體育賽事+鄉村旅游”的模式,讓村民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每次賽事都有千余人從全國各地來這里比賽,一年組織個四五次比賽,村里的民宿不火都不行!”陳海軍說。
青年回鄉創業忙
兩橋飛架、一水中流,天臺縣平橋鎮峇溪村山水兼備,靜謐中有熱鬧。村頭的峇溪谷樂園內,不少年輕游客正在賽道上體驗緊張刺激的卡丁車游戲。
在“千萬工程”推進過程中,峇溪村利用村口閑置的橋下地塊和荒灘地,建成占地15畝的戶外游樂園,包含卡丁車、搖擺橋、旋轉自行車、攀網、人力過山車、蹦蹦床、溜索、旋轉樹等多個游樂項目。
參與引進這個項目的王翔是名“90后”。他說,峇溪村正在打造“共富工坊”,依托特色文旅資源,以“鄉賢投資+村集體參股+農戶持股”模式合力打造鄉村產業。
這些項目吸引了不少年輕人回鄉工作,解決本地就業70人,帶動每戶平均年增收超5.4萬元,村集體經濟年增收超100萬元,昔日的“荒灘地”變成共享紅利的“金銀灘”。
在仙居縣下各鎮的永安溪畔,比亞迪投資的現代化廠區鑲嵌在綠水青山之間。“投產以后,村里新開了70多家商鋪,還多了很多出租房,年輕人也留得住了。”下各鎮常務副鎮長楊寶林介紹說,目前比亞迪投產的第一條生產線已經解決本地500余人就業,鄉村“朝氣”更明顯了。
6月13日,幾位游客在天臺縣平橋鎮峇溪村的鄉村游樂園駕駛卡丁車。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 攝
6月13日,天臺縣平橋鎮山庵村幾位老人在練習地擊球。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 攝
6月14日,游客在臺州市仙居縣一處民宿內欣賞窗外風景。新華社記者 王俊祿 攝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