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學技術在商品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檳榔產業,科學技術更是成為了推動其綠色改造與轉型升級的新引擎。
當前,中國檳榔加工技術已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一些專家針對檳榔產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科研方向及產業化發展對策,為檳榔產業的綠色改造與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此前,海南省檳榔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海南省農業科學院檳榔研究中心主任吉建邦首次發現和提出了苯并芘是烘制檳榔產品安全性主要原因。據悉,檳榔干果加工方式決定檳榔塊中有害物質的含量。早期的檳榔干果是用炭爐供熱烘干或木屑熏制而成,其質量無標準化,存在著安全隱患。研究表明:苯并芘污染是引起檳榔干果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因子。通過對可能產生食品安全的14項指標進行分析測定,其中苯并芘含量超出了國家安全限量(5ug/kg)標準,分別為黑果26.52ug/kg、白果17.62ug/kg,雖然在傳統檳榔加工過程中,經過清洗、炮制等處理,使產品的苯并芘含量大幅降低,但仍不能達標,而用環保烘烤加工檳榔干果其14項指標均在國家規定的限量之內。
這一發現引起了行業內的廣泛關注和深入研究,各檳榔初加工企業也在積極響應,提升檳榔產品的安全性和品質。在生產中,檳榔企業改進生產工藝和流程,進一步推動了檳榔初加工產業的綠色改造和轉型升級。比如,檳榔的龍頭企業已構建了一套完整的高精尖產業流程。從洗籽、烤籽、壓形、掛表、切籽、去芯、選片、點鹵等每一個環節,都擁有嚴格的生產執行標準,以保證產品的品質。其中,在“選籽”環節,會對每顆檳榔果進行24小時的高溫消殺清洗,確保每顆檳榔都能夠達到嚴苛的衛生標準。在“烤籽”環節,則采用特殊技術軟化檳榔籽的纖維,激發其原有的香味。清洗烘烤后的檳榔籽會再次進行篩選,按照檳榔的紋路和形狀進行精細的切籽,并將檳榔芯徹底去除,同時淘汰不合格的檳榔片。在實踐中,檳榔企業在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促進科學技術與生產實踐的緊密結合,其中,檳榔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成為雙方探索的重要方向。
總之,以科學為新引擎,推動檳榔產業的綠色改造與轉型升級,已經成為了當下的必然趨勢。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檳榔產業一定會迎來更加美好的發展前景。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