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記者 馬邦杰)青訓問題是困擾中國足球進步的一大障礙,遲遲無解。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項目啟動之后,一直在探索提升中國足球青訓質量的路徑。新華社記者借此接觸到幾名為中國足球青訓工作的外籍教練,在談及中國足球青訓時,他們言語中不乏真誠和憂慮。
要少些“唯贏球論”
【資料圖】
哈利·辛克格拉文此前是荷蘭阿賈克斯俱樂部資深球探,曾任中國U22國足助理教練,也在大連、上海、廣州等地執教過青訓隊伍,現任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深圳)總監。大量的親身實踐和實地考察,讓他清晰地看到了困擾中國足球青訓的痼疾,令他尤其痛心疾首的是“唯贏球論”。
“中國大多青訓教練的工作重點是贏球,而非培養球員。”他說。他以在廣州考察過的一支球隊為例說:“這支球隊防守很好,在自己的半場拼搶非常積極。他們一旦得球,就只做一件事情:長傳。他們有個相當出色的前鋒。所以他們總能贏球。這支球隊的教練或許能贏得一些比賽的冠軍,卻沒有教他的球員怎么踢球。”
“我們主張從后場發起進攻,層層推進。這就意味著后衛必須要掌握控球、傳球和盤帶技術;中場球員必須要跑動,讓自己處于能夠接球的位置,要為前鋒射門創造空間;如果前鋒球員得球,其他球員要知道如何跑位為前鋒提供支持。”他說。
辛克格拉文認為,青訓的目的是培養球員,而非贏球,因此應該讓孩子去踢控球戰術,全員參與,這樣對他們的培訓價值更高。“如果你一味打長傳戰術,球員將失去這些鍛煉和學習的機會。”他說。
他發現,國內一些有名的足球學校,比如山東魯能和廣州富力足校,都在嘗試教孩子踢現代足球,這令人欣喜。“但很多小的青訓機構眼中只有贏球、贏球、贏球。”
“唯贏球論”導致一個現象——青訓隊伍中大個球員比比皆是。“我昨天去一所足校看了一場2009年齡段對2010年齡段的比賽,你知道球員有多高嗎?”辛克格拉文對記者說,“十三四歲的孩子1米8,非常高。他們是最高的球員,但不一定是最好的球員。”
辛克格拉文說,如果他兒子戴雷生在中國,會很難成為職業球員。戴雷目前效力于德甲勒沃庫森,13歲時因個頭矮小無法與隊友對抗而苦惱,要求父親想辦法讓他快速長個。辛克格拉文說:“我說個小不是問題,你必須要完善技術,必須要善于動腦子,要有創造力,這樣你才能和他們抗衡。你將來會變得強壯,但那些現在強壯的孩子將來不會像你這樣善于動腦子和有創造力。”
辛克格拉文認為,球員在15至17歲時,只要訓練得法,都能練出強壯的身體,而對足球的理解和創造力卻必須要從小進行培養。
競技體育中還有個“出生月份效應”。同一年齡段的球員,1月份出生的比12月份出生的要大11個月。因此,在青訓期那些早出生的孩子身體更具優勢。
辛克格拉文展示了一家瑞士機構2021年對全球119個足球聯賽四萬多名球員做的“出生月份效應”的調查。這個調查顯示,中國球員中生日在1-3月份的占43.6%,全球最高;其次是土耳其,為38.4%;占比最低的是西班牙,為33.4%;荷蘭倒數第二,為33.5%。
“43.6%,這個數字太高了。這說明,中國教練選材對球員身體看重太多,他們更關注短期成績。那些身材矮小但技戰術能力更強的球員往往被忽略了。”他說。
日本教練前田浩二曾在武漢三鎮俱樂部執教梯隊。在對比中日青訓時,他說,中日教練基準不一樣,中國著眼于在國內取得好成績,日本著眼于世界爭奪佳績。“青訓是為了培養球員還是為了贏球?如果是為了贏球,足球的各個環節都會相應發生變化。”
要多些思考
前田浩二認為,中國足球灌輸式的青訓方式,導致孩子被動參與,缺乏主動意識。他說:“日本教練采取引導式教學,不會上來就告訴孩子怎么踢,更多是讓球員觀察和判斷,自己得出結論。而中國教練上來就告訴球員答案,球員沒有自己的選擇。所以,孩子踢球時,不要急于告訴他們怎么踢,要讓他們自己去思考怎么踢。”
“自發地踢球還是被動地踢球,會導致球員在成年階段的創造力、技術能力方面的巨大差距。”他說。
全國足球發展重點城市高水平后備人才基地(深圳)U11梯隊主教練克勞迪奧·卡拉斯卡爾的觀點印證了前田浩二的說法。他說:“如果球員從小得不到良好的訓練,沒養成自己解決問題的習慣,隨著年齡的增長,差距會越來越大。”
“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并非高深學問,西班牙對此有統一的認識。”他說,“那就是要讓孩子在訓練中多觸球,自己做出決策,避免重復動作。我們不要培養像機器人一樣的球員。”
與前田浩二同期在武漢三鎮俱樂部執教梯隊的日本教練上村健一認為,中國教練在訓練中對孩子干涉太多。
“很多中國球員都習慣在場上等待教練給予指令,不會根據比賽情況做出判斷,只是等待。我來中國后看到的球員多數如此。”他說。
上村健一認為,在中國,家長、老師、教練等大人替孩子包辦了太多事情。他說:“任何事情都需要孩子去經歷,自己考慮,做出決定,自己去行動,并接受結果,不管成功還是失敗。孩子經歷一些事情,總結經驗,對他們成長很重要。教練員的重要性在于創造這樣的環境。”
他認為,球員的培養不僅僅限于足球范圍之內,更需要家庭和學校等社會方方面面的參與,“教育者要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要多些樂趣
在采訪青訓時,記者只要有機會都會問一個問題:每堂訓練課多長時間?絕大多數回答是“兩個小時”。
中國足球青訓較早就開始專項技術訓練,7、8歲的小孩子要重復訓練一個動作。記者有一次在西部某城市的一次足球訓練中看到,7歲的孩子練習專項守門技術,重復訓練一個肌肉動作,皮球放在旁邊不讓碰。每個孩子都一臉木然。
這種長時間枯燥低效的訓練模式,記者采訪的外籍教練都不提倡。
前田浩二說,中國足球訓練時間長,觸球次數少,密度低;日本訓練時間短,觸球次數多,密度高。10到12歲孩子的足球訓練,中國一般每堂課要2至2.5個小時,而日本是一個小時。
亞足聯中國足協職業級教練員培訓講師拉爾斯表示,很多中國家長在此存在認知誤區,認為花錢讓孩子接受訓練,訓練時間越長,性價比越高。“在我看來,這不夠有效。8到10歲孩子的訓練,如果整堂訓練課讓他們享受樂趣,那么60分鐘是足夠的。”他說。
拉爾斯認為:孩子的訓練首先要有趣。中國足球最大的一個挑戰是樂趣不足。他說,足球訓練的重要因素有很多,比如時機、速度、強度、準確性、流暢性,等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樂趣”。
他認為,樂趣是動力的來源。他說:“如果球員沒有動力,你的訓練計劃再完美也沒用。要讓球員充滿興趣而非恐懼去踢球,要讓孩子微笑著享受足球。”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是成功的基礎。枯燥的訓練會扼殺孩子的樂趣。
辛克格拉文認為,足球青訓不僅僅是足球技戰術的訓練,更重要的是育人。他說:“如果他們最終不能成為職業球員,至少他們會成為負責任的人,知道如何為團隊的成功努力。他們會成為自律的人、兢兢業業的勞動者。我認為,這也非常重要。”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