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胸部CT檢查普及,越來越多肺部小結節被檢出,伴之而生的是肺部結節診療。由于結節小,在肺部確認具體方位,猶如“大海撈針”。如今,磁導航肺部GPS定位系統的出現,不僅可以精準定位肺里各個部位結節,還可為肺病變患者提供“一站式”臨床解決方案。
近日,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上海長征醫院)首次采用磁導航支氣管鏡系統,成功完成肺結節染色定位,同期完成肺腺癌根治術。
肺癌發病率上升 早診早治正當時
(資料圖片)
三年前的一次體檢打破了75歲王阿婆平靜的晚年生活。報告顯示,她的右肺下葉發現一個5毫米的結節。依據當時的結節形態,醫生建議隨訪觀察,并定期復查。
兩周前,她來到長征醫院胸外科微創中心,唐華教授在CT檢查和三維立體成像中,發現結節已經長到了1厘米大小,部分實變。考慮到結節惡性可能性較大,醫生建議她進行手術治療。
唐華介紹,對位于外周小于2 厘米的磨玻璃結節,手術可選擇肺段切除術,在達到根治效果的同時,盡可能地為患者保留更多的肺功能;也可選擇肺結節單孔手術治療,只需在胸壁做大約2-3厘米的切口,就可以完成肺切除手術。
不過,由于CT檢出的肺結節很小,而且大多在肺實質內,準確定位是關鍵。通常,醫生是在CT引導下完成肺結節定位,也就是常說的“打定位鉤”;但胸腔有肋骨、肩胛骨阻擋,CT引導下的肺結節定位并不容易。再加上受患者呼吸影響,結節的位置隨著呼吸移動,有時為了將定位針擺放在合適的位置,患者要接受4-5次CT掃描。因此,進行肺結節的手術,除了接受較大的輻射外,肺穿刺還可能帶來疼痛、咯血、氣胸、血胸等并發癥。
得知手術中肺結節定位有風險后,王阿婆的家屬擔心老人身體難以承受,一度顧慮重重。考慮到患者年事已高,唐華教授經過縝密評估和悉心溝通,決定為王阿婆運用對付肺部病灶的新“武器”——磁導航支氣管鏡,以期在手術中精確地定位肺部結節的位置,從而盡可能少切肺組織、實現病灶的精準切除。
“秘密”武器讓惡性病灶無處遁形
磁導航支氣管鏡,就是將磁導航技術、支氣管鏡檢查術及三維重建技術等結合起來的新技術,利用體外磁場定位板來引導氣道內探頭進行肺部靶病灶的定位、活檢及治療。簡單來說,磁導航就好比手術中的“GPS”定位系統,可以引導醫生準確抵達“目的地”——病灶,從而進行更加精準有效治療。由于這項技術是從支氣管內部進行的肺結節定位,不需要對胸壁、胸膜和肺組織造成創傷,可以有效地避免疼痛、氣胸、出血等并發癥;另外,這些操作都是在麻醉下進行,因此也避免了經皮肺穿刺帶來的疼痛。
經過周密的計劃,手術如期展開。不同于傳統穿刺定位后要回病房等待手術的患者,王阿婆在手術室完成麻醉后,在導航系統引導下,唐華教授在支氣管鏡下準確到達病灶附近,并注射吲哚菁綠染色進行標記。整個定位過程僅達20分鐘,患者全程沒有痛苦,過程平穩。
隨后,在熒光鏡的顯示下,病灶部位瞬間被染成綠色。接著,在支氣管鏡下探查染色標記位置后,唐華教授為患者實行了右肺下葉基底段切除+縱隔淋巴結清掃術,術中冰凍提示為浸潤性肺腺癌。
因為有了精準的導航定位,醫生在為王阿婆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時,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肺組織和肺功能,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與治療周期,同時最大限度地保證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王阿婆術后4天便順利出院了。現在的她,已經回歸了正常生活。
專家介紹,肺癌是發病率和死亡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之一,對人體健康和生命構成極大威脅。肺癌治療強調個體化精準治療。如今,除了術前肺結節定位,磁導航支氣管鏡定位系統還可以完成肺結節活檢、微波消融和放療等。尤其是對于多發小結節和一些因心肺功能比較差而無法耐受手術的患者,磁導航引導的肺結節消融具有獨特的優勢。
通訊員 王根華 新民晚報記者 郜陽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