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地位進一步提高,如何讓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6月15日,省政協常委會圍繞“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全過程創新生態鏈”開展專題議政,省政府相關負責人到會通報有關情況。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全過程創新產業鏈,是支撐廣東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的關鍵。今年,省政協黨組把上述議題列為第二季度常委會議政專題,組成專題調研組先后赴廣州、深圳、佛山等地級以上市,深入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實地調研,并赴江蘇考察學習,通過問卷調查、書面調研、座談交流等形式,在廣泛征集意見的基礎上形成專題調研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在完善科技創新體系過程中,廣東仍面臨基礎研究薄弱,“卡脖子”問題突出,創新支持金融體系不健全,政策支持力度、精準度不夠高,創新文化不深厚等突出問題,建議通過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攻關選題機制,組織實施好核心技術攻關計劃,研究實施“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重組計劃”,探索建設全省性研發、轉化與創投綜合體,開展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專項督查行動等措施,為企業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
(資料圖片)
如何甩掉“卡脖子”的手?
已實施重點領域
研發計劃項目657項
廣東區域創新綜合能力連續6年居全國首位,科技創新已成為廣東高質量發展的一張名片。會議通報,2022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達6.9萬家、連續7年排名全國第一,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6.7萬家、約占全國1/6。
在廣東,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進一步突顯,企業研發經費、研發人員、研發機構、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社會比例均超過80%。面對“卡脖子”問題,廣東組織實施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截至目前,共組織實施10批次、657項重點領域研發計劃項目,其中企業牽頭項目占53%、企業參與項目超90%。
但調研組發現,由于集群式技術突破仍然較少、技術攻關方向不夠精準、創新資源統籌使用不夠等原因,企業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
對此,報告建議,建立以企業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攻關選題機制,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全產業鏈梳理凝練“技術需求清單”,部署攻關項目,推動產業鏈薄弱環節技術的“集群式突破”。集中資源和力量率先在芯片、工業軟件、現代種業等戰略領域布局實施重大專項,推動若干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同時,報告建議研究實施“省級科技創新平臺重組計劃”,整合重組功能與職能相同的跨部門創新平臺,解決企業科技資源重復建設、閑置浪費,重申請輕運營等問題。
省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推動高端創新資源向科技領軍企業集聚,培養一批科技創新力、生態主導力、國際競爭力強的世界一流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科技領軍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的創新聯合體,共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怎樣破題“不愿轉”“不敢轉”?
建議打造一批
帶動性示范性重大應用場景
高校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調研組在報告中提到,由于供需銜接不足,科技成果產業化通道尚未打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不愿轉”“不敢轉”問題仍存在,許多新的科研成果“有武功沒舞臺”。
報告建議,探索建設全省性研發、轉化與創投綜合體。具體來看,以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為依托,集中資源打造一個集有組織的科研、有組織的成果轉化于一體的綜合性、樞紐型的戰略集成創新平臺,培育形成連接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工程化生產、創業孵化等創新全鏈條的全省性研發與成果轉化聯合體。
與此同時,報告提出,建議打造一批帶動性示范性的重大應用場景。深挖企業和行業需求,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技術應用場景支持政策,發布應用場景征集指南,引導企業成為場景設計開發、資源開放和應用示范的實施主體。遴選5G、新型儲能等若干新技術,打造應用場景樣板工程,為成果轉化應用提供新動能。
“高校不是沒有成果,而是缺乏對成果的開發利用。”在分組討論中,省政協常委趙淦森指出,在上游技術供給方面,高校是一個很大的基礎供給池。建議進一步引導高校和社會力量關注已形成的科研成果,強化資源配置,推動建立公開透明的對接機制,提高需求和成果的匹配效率。同時,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配套政策,解除科研人員“不敢轉”的后顧之憂,推動成果盡快轉化、投入市場。
政策如何讓企業看得懂、用得上?
建議開展科技創新政策落實
專項督查行動
近年來,我省多次修訂完善《廣東省自主創新促進條例》,出臺《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樹標提質行動計劃》《關于進一步促進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文件,著力構建覆蓋企業創新生長全生命周期的普惠性政策體系。
但在調研中,仍有企業反映存在政策宣傳不到位,政策“不知曉、看不懂、用不上”情況。對此,報告建議,開展科技創新政策落實專項督查行動,檢視并清除政策落實的難點和堵點。啟動開展廣東省科技政策直通車行動,強化科技政策和改革舉措宣傳貫徹力度,提升政策落實效能,增強創新主體獲得感。
省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落實支持企業創新稅收優惠政策,探索簡化企業稅收優惠的條件和手續,增強企業實際獲得感。同時研究推動出臺《廣東省科技創新條例》,加快出臺《關于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若干措施》。
報告還提到,要打通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全鏈條,補充完善全過程創新產業鏈。優化專利申請、商標注冊、版權登記等的代理服務,支持企業的創新成果及時獲得自主知識產權。
“只有高標準的保護,創新才能產生更大的效益。”省政協常委郝傳鑫表示,要構建高水平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需要從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角度入手,進一步加強研究,制定符合不同類型科技成果價值實現路徑、能夠落地實施的政策,以高標準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護航科技創新。
南方日報記者 余嘉敏 祁雷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