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評論員 吳雙建
【資料圖】
近日,“員工因強制加班懟領導”網絡事件引發廣泛關注。4月6日晚,澎湃新聞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傳言中的當事人陳某某為四川德陽經開區某科技公司員工,與中國電科并無關系,網傳聊天記錄疑為偽造。(據4月7日澎湃新聞)
如果網傳聊天記錄為偽造,那就不是件小事了。欺騙打工人的感情、傷害涉事公司形象、耗費相關政府部門資源,必須得嚴懲。
回想起來,事情的確有怪異之處。聊天記錄出現在“CETC成都事業部(413)”和“CETC-軟件開發課(27)”兩個微信群,兩個群里面都有“CETC”的簡稱,而這個簡稱一般指的是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科”)的縮寫。
相關聊天記錄流傳開后的4月5日,中國電科回應稱,上述微信群聊天記錄所涉單位和人員,非集團公司所屬成員單位和員工。懟領導的當事人陳某某,中國電科稱查無此人。但網上又有疑似陳某某的網絡回應,稱其已離職,還有什么不想當網紅、拒絕捐款之類,被不少媒體引用。4月6日,網上又出現中國電科關于陳某某的人事任免文件,但被證實是假的。
網傳虛假文件
那真相到底如何?四川省總工會曾回應稱:“網傳事件并非發生在今年清明節前夕,而是發生于去年的事。”截至目前,成都有關部門稱“事情還在調查之中”。這兩三天過去了,還沒調查清楚,而網上的信息虛虛實實,讓人摸不著頭腦,難道這里面水很深?誰是受害者,誰又是謠言的受益者?眾多虛假信息的出現,讓人疑惑,這從頭到尾是一個造謠的鏈條,還是有自媒體蜂擁而上用虛假信息搶流量?
“CETC”難道是另一家公司的簡稱,與中國電科簡稱相同難道只是巧合?陳某某既然是其他一家科技公司員工,那么,他和中國電科一樣,是謠言的受害者,還是事件的始作俑者?還有,這個謠言本身是針對中國電科、抹黑中國電科的,還是編造者為了吸引眼球搞事情,隨便拉一家大企業下水?
“聊天記錄是偽造的”,這也是有可能的。網上就有不少人,用兩部手機幾個微信號,就開始互發信息編故事,然后截屏發到網上來吸引流量。微信群的名稱、成員名字,改來改去幾乎沒什么障礙,說什么內容、怎么說,也很容易被導演。編造迎合大眾反感加班的“爽文”,一些自媒體也很“專業”。
網傳聊天記錄
如果按照此前有關部門所言,聊天記錄是編造的,而且還是去年編的,那么為什么在今年突然流傳開來?這里面又有沒有幕后推手呢?總而言之,疑問重重。
目前,成都有關部門稱仍在調查,而澎湃新聞稱,知情人士透露聊天記錄疑似偽造,說明距離真相應該不遠了。中國電科已經報案,這一點我們表示贊同,希望警方給出調查結論。
必須強調,不論謠言包裝得多么真實,穿了多少層的衣服,但終究是謠言,一層一層剝開也能露出真相。
然而,一則謠言造成如此大的影響,有關部門不僅要調查清楚,更應該依法依規嚴肅處理。絕不能讓這樣的事件來消耗社會資源,抹黑企業,浪費公眾感情了。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