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戎鈺
攝影記者 肖顥
【資料圖】
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2016年開播的高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國人第一次深入了解了文物修復師這個職業,也讓很多年輕觀眾生出“以后我也要去修文物”的念頭。
當年才20歲的汪洋便是其中一員,而多年后他也真的實現了這個心愿,入職位于武漢市東湖路的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成為一名為國寶“治病”的特殊醫生,主攻陶瓷文物修復。
文物修復師汪洋
3月26日,2022年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結果揭曉,湖北省共有6位文物修復師在陶瓷文物修復、金屬文物修復、考古探掘三大項目中獲獎,汪洋和同事張濟夏雙雙獲得陶瓷文物修復項目的二等獎。4月4日,極目新聞記者走進這兩位文物修復師的工作間,聽他們講述“我在東湖邊修文物”的故事。
修復的過程也是和文物對話的過程
想來修文物
先坐冷板凳
全國文物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由國家文物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主辦,共設立了木作文物修復師、泥瓦作文物修復師、陶瓷文物修復師、壁畫彩塑文物修復師、金屬文物修復師、考古探掘工6個競賽項目,每個項目均設置理論考核和實際操作兩個環節,全面考查各位文物“醫生”的修復技能。
修復的過程也是和文物對話的過程
據汪洋和張濟夏介紹,本次大賽的實操環節很像抽“盲盒”,選手們不知道自己會接到什么類型的陶瓷文物,也不知道這些文物的破損情況,只能在比賽現場拆開“盲盒”后隨機應變,并按要求在14個小時內完成修復。
文物修復師汪洋
清洗、粘接、補配、塑形、作色、補繪……這些陶瓷文物修復的基本流程都會被考核到,而選手修復后的文物能不能讓評委贊一句“神乎其技”,就全看各位“文物”醫生的本事了。讓湖北文博人與有榮焉的是,代表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參賽的汪洋和張濟夏,最后各自帶了一個寶貴的二等獎回家。
文物修復師汪洋
汪洋告訴極目新聞記者,他是帶著去學習的目的去參賽的,得獎與否并不會影響他對于文物修復事業的熱愛。“做我們這份工作的,心里必須要有一份熱愛,要禁得起枯燥,坐得住冷板凳,要非常有耐心。而且剛入行的時候收入是很低的,當初很多跟我一起入行的人,最后都堅持不下去,放棄了。”
汪洋坦言,當年他也差點堅持不下去,是那些被成功修復的文物“留”住了他。“這份工作太有意義了,你去修復一件器物,就是在和幾千年前的文物在對話,和歷史在對話。那些被修復好的器物會在博物館里展出,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它完好無損的樣子。雖然它可能也不是特別出名的文物,但它是我修好的東西,我看到它就會特別有成就感,覺得自己的工作特別有價值。”
高科技助力
文物修復更“閃”了
汪洋的這份感悟,正呼應了影響他職業選擇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所描繪的,在文物修復師的工作節奏中,時間仿佛不復存在,個人也變得渺小,唯有歷史才是永恒。
文物修復師張濟夏
記者在張濟夏和汪洋的工作室看到,數個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破損陶瓷文物都在靜候他們的“妙手”修復,而實踐證明,一件瓷器哪怕是碎成70多片,“巧奪天工”的文物修復師也能讓它恢復原始模樣,碎痕消失無蹤。
文物修復師張濟夏
已擁有12年從業經歷的張濟夏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湖北文博界的文物修復水平在全國屬于“第一梯隊”,陶瓷文物修復能力也是“金字塔尖”的存在。“我們多次為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全國重點文博單位提供技術支持,至今累計修復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館藏出水元青花瓷器文物五十余件。”
文物修復師張濟夏
更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張濟夏還通過5G和AR等技術,遠程指導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的工作人員進行修復,最大化地利用了稀缺的文物修復技術資源。“雖然我們相隔兩地,但當大家都戴上智能眼鏡,就能看到彼此的第一視角。他的哪個修復動作不對,我可以立刻發現、叫停,然后動手演示,他就能在眼鏡里看到我的每一個動作,避免了修復錯誤的發生。”
文物修復師張濟夏
高科技發展的一日千里,為文物修復事業帶來更多可能性,也讓張濟夏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份事業的無窮魅力,“我的老師說過,做我們這一行就是十年磨一劍,哪怕再有天賦的人,也要練上近10年才能出師。我希望自己能一直做下去,把這份事業繼承一輩子。”
“文物是過去式,但修復文物是正在進行時。”文物修復師的職業價值和魅力毋庸置疑,那什么樣的人能像張濟夏、汪洋一樣,在東湖邊修文物?
兩位文物修復師的建議是:要有耐心,有恒心,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和美術功底。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