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建五局工程創新研究院,科研人員正在對“中建造石機”生產的產品試件進行抗壓強度測試。通訊員 尹瑤 攝
一塊看似平平無奇的灰磚,背后凝聚著高科技的力量。4月11日,記者走進中建五局工程創新研究院,技術員們正在檢測“中建造石機”的產品質量。
采用“中建造石機”,可以將高含水率的流態盾構渣土,在不脫水的情況下直接固化成各種形狀的免燒砌塊,是變廢為寶的神器。下個月,這項技術將在長沙地鐵1號線北延線建設中得到應用。
這正是雨花區依托科技創新,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一個縮影。去年,雨花區完成技術貿易合同成交額159.39億元,同比增長188.5%,居全省第一;區內有高新技術企業478家,居中心城區第一。
日前,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正式發布“賽迪創新百強區(2022)”榜單。長沙市有5個區上榜,其中雨花區居第21位,是全省排名最靠前的區縣。
事實上,雨花區內科研機構、高校院所資源并不豐富,但通過大力推動實用性研究轉化落地,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雨花區走出了一條逆襲之路。
注重實用性,應用成果就地轉化
“與高校主導的基礎性研究相比,企業的科研更注重實用性,這是最大的差異。”中建五局工程創新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李水生介紹,以“中建造石機”的應用為例,改變了傳統盾構渣土處置成本高、環境污染危害大的狀況,經過碾壓破碎、加固化劑攪拌和澆筑成型等工序,盾構渣土就能“搖身一變”成為一塊塊路面磚,實現變廢為寶。
企業發展靠的是競爭力,其中科技競爭力是核心。2020年,中建五局在行業內率先成立集科技研發、技術集成研究、技術咨詢、創新研究及成果轉化推廣應用于一體的實施平臺——工程創新研究院。“十三五”期間,中建五局完成科技成果鑒定37項,其中兩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105項,取得專利授權1126項,2021年技術合同成交額上百億元,占雨花區全年的66%以上。
“最近,幾乎每天都有催單電話。”記者在湖南海利高新技術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采訪時,營銷中心總經理李波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連日來,由該公司獨家生產的高純甲基嘧啶磷供不應求,來自巴西等地的國際訂單更是已經排起了長隊。
高純甲基嘧啶磷是一種低毒有機磷殺蟲劑,可廣泛用于糧食倉貯、衛生消殺、大田作物等領域的害蟲防治,對于保障和護航糧食安全意義重大。從2008年啟動技術創新以來,研發人員不斷改進和提升合成工藝和產品品質,產品純度已從最初的88%提升到98%,變危險工藝為安全清潔生產,在國際上相當有競爭力。“湖南海利的前身是湖南化工研究院,正是基于研究院雄厚的科研實力,目前集團主導產品的制造技術95%來源于自主研發。”湖南海利旗下的湖南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首席專家陳明介紹。
打出組合拳,鼓勵支持科技創新
像湖南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這樣的研究院所,除了自身產生科技成果外,也是科技成果實現轉化的重要環節。記者從雨花區了解到,該區有省、市級設計院所15家,在長全國知名設計研究院所都集中于此,其中不乏中國電建中南院、中機國際這樣的行業龍頭。
尤其是在東塘片區,以地鐵東塘站為圓心,周邊2公里范圍內匯聚著湖南水電設計院、湖南省冶金規劃設計院、湖南省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湖南省電力勘測設計院、中機國際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等設計研究院所。
正是基于此,雨花區計劃依托域內設計院所,采取一中心(科創公共服務中心)、一基金(科創基金)、一基地(創新創業示范基地)一體化運作模式,匯聚東塘創新創業、成果轉化、工程設計等科創要素,打造東塘工程技術創新智谷。未來,長沙將繪就“東有馬欄山、西有大科城、南有創新智谷”的科創新版圖。同時,依托東塘工程技術創新智谷,雨花區還將打造科技創新公共服務中心,為科創企業搭建平臺,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雨花區對科創產業有真心實意的服務,更有真金白銀的扶持。記者從雨花區科技局了解到,今年,雨花區在原有基礎上,進一步升級了《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扶植獎勵辦法》,設立了科技創新獎、科技平臺獎、高新企業獎,預計兌現1億元以上。此外,雨花區還設立了規模5億元的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對前景好、潛力大的中小型科創企業及項目進行幫扶,首期已到位1億元。未來,雨花區將爭創省級創新城區,并依托跳馬綠心片區開發,加快推進金屏生態新城建設,打造科創小鎮。
關鍵詞: 高含水率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