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伴隨著悠悠古曲,身穿旗袍,手持團扇,盡顯古典風韻的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譚芳誦讀完《游子吟》,用她詩意的語言教學,給學生講授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孝”。這一幕,是譚芳主持建設的省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中華傳統文化講座——“音詩畫”中華經典誦讀》中的一個小片段。
圖為譚芳在給學生上課。李丹 攝
經典浸潤人生,誦讀陶冶性情。記者了解到,作為學院基礎課部副主任,譚芳在人文課的教學教改上不斷摸索創新,對中華經典誦讀課程進行重構序化,積極推動課程思政的改革。
據了解,課程《中華傳統文化講座——“音詩畫”中華經典誦讀》創造性地將美術、音樂學、文學等學科進行融合,將音樂和繪畫置于文學情境,以文學的視角釋義音樂和繪畫,有效運用豐富的訓練素材和創新理念,讓學生在課程中學習。課程包含“音”“詩”“畫”三師課程講授,學生誦讀訓練作品,名家誦讀等視頻資源和專題研討、習題、結業考試等非視頻資源,有助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誦讀水平。
“我們希望通過創新和改革,幫助學生自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引導他們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譚芳介紹,目前推出的課程主要以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人生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和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風花雪月梅蘭竹菊)等為主題,課程思政元素豐富,教育引導學生從經典作品中吸收豐富養分,自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文化自信。
回憶起課程設立之初,譚芳坦言,為了讓學生接受,并真正獲益,她和團隊成員付出了很多心血。圍繞《游子吟》等經典作品,“音”“詩”“畫”三個學科如何融合,他們多次召開會議討論至深夜,利用課余時間收集與課程相關的思政元素,給學生拓展學習,并探索出了“音詩畫”藝術通感中華經典誦讀訓練模式。為了更好地展現課程,讓課程更有感染力,他們經常請教專家,奔波前往專業的機構,一遍一遍地錄制課程。
如今,譚芳帶領團隊做的一系列探索、改革和創新獲得了學院師生點贊。課程上線一年,全校近1.2萬名學生,目前選課上課的人數已近萬人,還吸引了不少社會人士前來蹭課。
“譚老師是我的良師益友,給予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湖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09級網絡與媒體設計專業的學生李博告訴記者,譚老師的課程開課后,大家都因為在高職院校里有一門這樣的特色課程很是欣喜,大家也在上課過程中產生了不少共鳴,不少同學還通過課程,激發了對誦讀的樂趣,獲得了展示和成長的機會。
譚芳認為,教學成效一定要在實踐中去檢驗,這樣才能達到課程思政育人的真正效果。記者了解到,課堂內外,她經常組織朗誦、成果展示匯報會等活動,將“音詩畫”藝術通感中華經典誦讀訓練模式運用到實踐中,讓每一個學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
近年來,譚芳指導學生參加省市廳級經典誦讀、演講比賽等獲獎十余項。其中,在去年的湖南省第五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大賽中,她和團隊成員共同指導的誦讀作品《為國而歌》與多個組別同臺比拼,從全省385件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該項比賽的一等獎。這是她和團隊成員連續五年來指導學生參加該項比賽獲得的最好成績,也是“音詩畫”藝術通感中華經典誦讀訓練模式在實踐中的有效運用。
看到學生取得可喜成績,譚芳表示,作為一名老師,除了授業解惑,還要做好學生的“引路人”。因此,她自己也不斷學習,拓寬視野,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研教改上特別是在課程思政的建設上狠下功夫,希望教學教改的創新能走進學生內心,幫助他們提升文化素養,影響他們的人生。對于《中華傳統文化講座——“音詩畫”中華經典誦讀》這一課程,她和她的團隊將繼續深入研究,持續更新,引導更多學生更好成長。(星沙時報記者 李丹)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