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大黃魚養殖年總產量超過25萬噸。大黃魚產業長期效益總體趨好,具備高質量發展基礎,但短期內還存在生產方式粗放、產品附加值不高、產業大而不強不優等問題。
首先,要大力推進種業創新工程。種質優良是養殖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首要條件。大黃魚種業在高質高產抗病抗逆等優良性狀良種擴繁推廣、配套養殖“良法”優化等方面能力不足,成為產業提質增效的最大瓶頸。要把種業創新擺在大黃魚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位置,從源頭上確保種質安全。整合全國科研力量和經濟實體,大力推動建設“高校+科研院所+大黃魚遺傳育種中心+大黃魚國家級原良種場+龍頭企業”的大黃魚育種技術創新體系和“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培育高質高產抗病抗逆的新品種,推動良種和良法配套創新。通過政府推廣和市場擇優提高良種覆蓋率。
其次,要加快轉變養殖發展方式。以網箱養殖為基礎的養殖方式比較傳統粗放,同時還存在養殖戶違規用藥和藥殘超標等情況。要從規劃、引導、監管、扶持、培訓、指導和研發等多方面推動傳統養殖業轉型升級,加大養殖綜合整治力度,推進科學、規范和精準管理。推動近海“鐵杉板+塑料泡沫”升級為塑膠漁排的養殖方式,順勢發展深水網箱、深遠海養殖等養殖模式。“以防為主”防治病害,綜合謀劃海域選擇、網箱布局、放養密度、苗種質量、餌料投喂及日常管理。推廣精準用藥,從源頭上杜絕濫用藥物現象。
再次,要進一步拓展養殖空間。港口開發、旅游發展、建設用地擴張等不斷擠壓養殖水域空間。同時,長期盲目發展,以及深遠海養殖空間開發不足等原因使養殖密度越來越大,病原種類越來越多,致使養殖海區病害頻發。要優化近海養殖空間布局和改善水環境。加快探索推進深遠海養殖模式,拓寬養殖海域,還原大黃魚自然生長環境,提高“仿野生魚”比例,促使產品品質及養殖業態兩方面均實現提質增效。引入海上大型新能源企業聯合發展“漁旅新能源”融合產業,發展深遠海養殖新模式,推動全國性增殖放流。
最后,要構建大黃魚全產業鏈發展新格局。大黃魚以冰鮮魚銷售為主,加工率不高,深加工率更低,產品附加值低、同質化嚴重、低質競爭激烈。同時,大黃魚養殖產業配套的餐飲、旅游、文化、深加工等延伸產業尚未形成規模和品牌,漁文旅融合也處于起步階段。要以大黃魚全產業鏈標準化建設為切入點,促進大黃魚種苗、餐飲、旅游、文化、深加工、物流、設備、飼料餌料及病害防治等關聯產業形成規模效益和品牌效應,推動漁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大力推進“互聯網+產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推動大黃魚全產業鏈改造升級。加快推動冷鏈物流運輸高質量發展和可追溯機制建設,激活生鮮電商。鼓勵發展大黃魚精深加工,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鮮魚供求調節能力、降低市場波動風險。
(作者單位:福建農林大學)
(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