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7日,德邦證券發布一篇光熱發電行業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自帶儲能的太陽能利用形式,千億級市場加速到來。
報告具體內容如下:
光熱發電——自帶儲能的太陽能熱電利用形式。太陽能熱發電,也稱聚光型太陽能熱發電(ConcentratingSolarPower,簡稱CSP)或光熱發電(SolarThermalElectricity,簡稱STE),是目前已實現商業化的兩種太陽能發電技術之一。其由于大規模儲熱系統的存在,可以實現連續、穩定、可調度的高品質電力輸出,因而具備廣闊的發展前景。
光熱發電原理及運行機制深度解析——為何光熱具備優秀的調峰能力。太陽能熱發電包含一系列的能量轉換過程,首先太陽光攝入鏡場,鏡場將接收的太陽法向直接輻射能聚焦反射到集熱器表面,集熱器將接收的反射輻射能轉換為傳熱介質(熔鹽)的熱能,傳熱介質的熱能傳遞給過熱蒸汽,過熱蒸汽通過汽輪機組將熱能轉換為機械能,并通過發電機轉換為電能,最后電能扣除廠用電后輸出到電網。光熱在前端同樣受到太陽光變化的擾動,后端流速控制是光熱系統穩定的關鍵,而熔鹽儲熱為流速控制提供保障。
儲能、調峰從“偽需求”逐步轉為剛性需求,具備深度調峰能力的光熱價值需重視。在國家首次實施20個光熱示范項目的“十三五”初期,新能源裝機量占比仍較小,火電占比約66%,此時新能源對電網的影響還不大,對儲能調頻調峰的需求也不高,同時由于光熱初始投資成本較高,導致了首批光熱示范項目最終并網不足50%。但是隨著新能源的裝機比例不斷提高,對于調峰的需求有望成為剛性需求,光熱的價值也將進一步得到體現。
光熱調峰價值逐漸顯現,政策扶持力度加碼。目前,隨著各地“十四五”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規劃接連出臺,各地光熱發電規劃也已明晰,多個包含光熱的風光熱互補新能源項目已正式獲批并陸續啟動建設。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發布《國家能源局綜合司關于推動光熱發電規模化發展有關事項的通知》,指出力爭“十四五“期間,全國光熱發電每年新增開工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左右。
2030年全球光熱總裝機量有望達到73GW,2020-2030年均增速28%。IEA預計2020-2030年光熱裝機量有望以每年28%左右的復合增速快速增長,2020-2050年則有望以每年15%左右的復合增速增長,到2030年全球光熱總裝機量有望達到73GW。根據國家能源局”十四五”期間每年新開工光熱3GW的指引,由于2021、2022年國內新開工光熱合計僅約1GW,故2023-2025年有望保持年均4.5GW的開工規模。由此我們預計2023-2025年國內光熱開工或將迎來熱潮,千億級別市場或將加速到來。
相關標的:首航高科(002665)(國內光熱發電的領軍企業,技術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西子潔能(002534)(參股可勝技術,自主研發的光熱系統獲國家能源領域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川潤股份(002272)(塔式光熱定日鏡液壓驅動系統領頭羊);錫裝股份(001332)(完全掌握光熱電廠蒸汽發生系統和油鹽換熱器等核心裝備的設計及制造技術);安彩高科(600207)(子公司自主研發的光熱玻璃打破技術壟斷)等。
風險提示:光熱電站建設落地進展不及預期;光熱相關支持政策發生變化;被其他儲能或調峰技術取代等風險
聲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機構發布報告信息源,并不保證數據的實時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數據僅供參考,據此交易,風險自擔。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