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資訊頻道 > 熱點 > 正文
福建有“種” | 種業大縣“稻路”漫漫
2023-05-11 14:09:03 來源:福建日報

開篇的話


(資料圖片)

糧安天下,種子為基。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福建立足山海優勢,大力發展優勢特色種業,在農作物資源創新和新品種培育方面,許多成果領跑全國。福建日報從今日起推出“福建有‘種’”系列報道,多方位呈現福建豐富的農作物種質資源,展示福建種業科技的創新實踐、創新成果,探討福建種業發展如何“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敬請關注。

《福建日報》2023年5月11日第08版

5月的建寧縣,迎來了集中插秧季。

建寧縣地處武夷山脈中段,因天然的隔離條件與顯著的生態優勢,成為雜交水稻制種的沃土。經過40多年努力,建寧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全國每10粒雜交水稻種子,就有一粒產自建寧。

在福建,不只是建寧,整個三明都是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優勢產區。福建正全力支持三明市打造“中國稻種基地”。

千人海南學制種

直到現在,何火明還很懊悔。2017年,他家中不慎起火,燒毀了那本從海南三亞帶回的筆記本,上面詳細地記錄著40多年前他在三亞南繁基地學習制種的心得體會。

1976年,是何火明初中畢業后回到老家建寧縣黃坊鄉將上村務農的第二年。11月的一天,生產大隊隊長通知他去海南島學習雜交水稻制種技術。

當時,17歲的何火明對雜交水稻這一新鮮事物唯一的認知只是“長谷子多”。

從建寧出發,經鷹廈鐵路到鷹潭,再一路南下,渡瓊州海峽最后抵達三亞。

此時建寧已進入寒冬,但海南島卻溫暖如春。這里特有的光熱條件,吸引著育種家們每年冬季像候鳥般,不辭辛勞而來,開展加代育種、制種。

那時的南繁基地,條件異常艱苦。大家住的是村里的倉庫,睡的是用椰樹板臨時搭起的大通鋪。

給他們上課的農業專家,其中就有后來當上中科院院士的謝華安。雖然上過初中,但聽到“恢復系”“不育系”“保持系”這些晦澀的新詞時,何火明還是一頭霧水。還沒結婚的年輕人,甚至不解其中意思,羞得滿臉通紅。

慢慢地,他了解雜交稻與常規稻不同,不能自留種,需要不斷種植親本,生產種子。

水稻是雌雄同花植物,要開展雜交,就得人工去雄,再與其他植株的花粉結合。水稻穎花極小,人工去雄費時費力。以袁隆平為代表的科學家找到了無法自花授粉的植株作為“不育系”,以省去人工去雄環節。“不育系”與“保持系”的后代依然不育,以此批量生產“不育系”?!安挥怠迸c“恢復系”的后代,則能正常結實。以“不育系”作母本,“恢復系”作父本,就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雜交稻種子。

何火明要學的,就是種好父母本,讓它們在花期相遇。

“父母本是不同的品種,生育期長短不一致?!焙位鹈髡f,要做到花期相遇,得算好日子,錯期種植父母本,后期還要通過水肥管理,動態調節各自生長進度,“長快了,適度烤田;長慢了,多施肥,多灌水”。

花期匹配上后,就該人工拉花粉了。

“一般兩人一組,拉緊一根50米長的尼龍繩,分別站在稻田兩端,用力奔跑,將父本雄蕊的花粉彈出,使其落在母本雌蕊柱頭上。”何火明說,水稻開花集中在上午10時到12時,因此必須爭取最佳時間,每片稻田每半小時就得拉一次?!耙惶讼聛砗沽鳑驯常终票焕粘鲅荨!?/p>

從1976年11月到第二年5月,何火明的筆記越記越多,他終于從門外漢變成能手。那段時間里,建寧縣的111名制種隊員在海南種出的雜交水稻種子畝產達36.5公斤,成績在三明各縣中名列前茅。

1977年5月下旬,他們帶著1萬多公斤的種子,踏上了回程之旅,并把制種技術帶回各村。

從1976年到1980年,建寧累計派出上千人到海南島學習制種技術。他們是建寧制種的技術骨干,也為制種產業日后在建寧的崛起埋下伏筆。

技術實現本土化

從海南回到建寧后,何火明被公社聘為農技員,主要工作就是指導農民制種。第一年,先在洋背生產隊試制50畝。他仔細研究,把關鍵技術編成順口溜。

“不育系”有特殊的生理現象,叫“卡頸”——一大截稻穗包裹在葉鞘中無法外露,就像被卡住了脖頸,以至于稻穗上的穎花無法順利接受來自父本的花粉。如今,這個問題可通過噴施植物生長調節劑輕松解決。但那個年代,全靠人工“剝苞”。

一到抽穗期,全村總動員,一戶負責幾坵田,頂著三伏天的日頭,一根根剝開葉鞘,讓隱藏其中的稻穗露出來,但一不小心就可能扯斷穗頭。主穗和分蘗穗生長進度不同,“剝苞”很難一步到位,一株水稻至少得剝兩三次。

為了讓授粉更無阻,建寧縣還提倡過割葉。后來證明,這不算個好方法。一方面,父本高,母本矮,葉片不太會影響傳粉;另一方面,葉子少了,光合作用弱了,結實灌漿都會受到影響,導致減產。

在不斷試錯與經驗總結中,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在建寧實現了本土化。

何火明回村教制種的第一年,全縣制種1200多畝,畝產不到40公斤。

此后,建寧制種業駛向快車道。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一批制種專業戶如雨后春筍般出現。1989年,全縣制種面積達1.5萬畝,畝產提高到了162公斤。1986年,建寧被確定為福建省雜交水稻繁殖制種基地縣,當年承擔全省70%雜交水稻種子的供種任務。

制定“種業憲章”

制種為這個山區縣的農民帶來了財富,也滋長出無序。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余添發還記得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那場“種子熱”。最高峰時,主流品種“秈優63”種子,被炒到了每公斤20多元,是正常收購價的兩三倍。

那個年代,種子市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體制。地方國營種子公司統一供親本種子,統一分配生產指標,統一收購種子。當時,建寧的制種能力已遠超省里下達的指標。利益驅使下,當地出現了私繁私制現象。原建寧縣農村委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1996年全縣農戶私制雜交水稻種子面積約1.2萬畝。余添發說,私制種子最大的問題是純度不夠。到了水稻收獲季節,良莠不齊的種子就會在田間原形畢露。

管理部門加大整頓力度,與此同時,市場自發建立起信任機制,外地種子商開始在建寧當地尋找“代理人”,也就是行內說的“包工頭”。

何火明是最早的一批“包工頭”之一?!啊ゎ^’領取制種任務,再聯系農戶生產。”何火明說,“包工頭”需要對交付的種子數量和質量負責,因此需要全程對農民進行技術指導,監督制種關鍵技術落實和質量把控流程。

這一階段的“包工頭”參與重建種業市場的秩序,并很快成為建寧制種產業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2000年,對于建寧制種產業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年份。

中國第一部《種子法》在這一年出臺。種子經營結束了行政區域壟斷,持證的種業公司可以在全國開展業務。當年,有11家其他地方的種業公司在建寧建立制種基地。像何火明這樣的“包工頭”,有了更具時代特征的名字——制種經紀人。

從指標和親本分發,到基地和農戶選擇,再到田間管理,最后到種子回收和交付……在這條長長的鏈條中,制種經紀人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相當考驗制種經紀人的業務能力。經過多年發展,建寧制種業已形成了“種子企業—一級經紀人—二級經紀人—制種戶”多層級的金字塔結構。

作為一級經紀人,已到退休年齡的何火明,現在依然管理著全縣600多畝制種田塊。

“我們與企業簽訂委托合同,獲得制種指標和親本材料,再通過下級經紀人,向制種戶下達指標,分發親本,通過生產合同約定制種品種、面積、數量和質量?!焙位鹈髡f,在市場化背景下,制種戶有了更大選擇空間,可以通過比價,確定與不同的經紀人合作。

一個地塊適合種植什么組合,父母本如何合理錯期種植以確?;ㄆ谙嘤?,不同的親本組合如何做好時空隔離以避免串粉……制種經紀人要提前制定好生產計劃,手把手教授并全程監督,發生矛盾糾紛后還得從中調停。

串粉是雜交水稻制種的大忌。經紀人必須科學制定播插方案:時間維度上,要分先后,不同的組合種植時間至少間隔20天;空間維度上,要講距離,不同組合至少相隔100米。

饒是如此,串粉現象依然無法完全避免。在長期實踐中,建寧總結出了一套矛盾化解策略。這些策略被提煉成了條款。按照今年最新版《建寧縣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管理辦法》,采取“割大留小”原則——被割制種田補償標準為1800~2000元/畝,被割制種田的經紀人(或公司)承擔損失的40%,另一方經紀人(或公司)承擔損失的60%。

隨著制種經紀人隊伍日益壯大,建寧縣開始探索經紀人制度化。

“過去,經常有制種企業打電話來,打聽某個經紀人靠不靠譜,敢不敢合作?!庇嗵戆l說,有感于此,建寧于2013年開始實行制種經紀人執業備案制度。經紀人必須先經過村、鄉鎮、縣多層把關,再經過統一考試考核,每年開展年審。

2013年,第一批153名制種經紀人持證上崗,其中就包括何火明。如今,這支隊伍的規模已經達到300多人。即便走出建寧,這張資格證書也極具含金量。

這些規則,構成了建寧的“種業憲章”,也保證了制種產業長期穩定發展。2013年,建寧被農業部列為國家級雜交水稻種子生產基地縣。去年,全縣制種面積15.5萬畝,產量3550萬公斤,平均畝產值3929元,制種規模與產量均占全國10%。

改變“代工廠”定位

今年,何火明的合作對象多了一家龍頭企業——先正達集團中國全資子公司福建農嘉種業有限公司。這家央企背景的跨國種業巨頭于去年正式落戶建寧,并投資1.65億元建設中國水稻供應鏈創新中心。這被外界解讀為,全國雜交水稻制種第一大縣正借勢央企資源,賦能傳統制種產業新發展。

建寧在制種領域享有盛譽。一個經常被提及的說法是“北有張掖,南有建寧”,可見其在行業中的地位。

近年來,建寧制種業的影響力正不斷向外輻射,本地企業、經紀人、制種大戶開始到周邊縣市,乃至鄰省江西開辟基地。去年,三明全市制種面積31.99萬畝。除了建寧,泰寧、寧化、尤溪三縣首次入選國家級制種大縣名單。

規模擴張的同時,建寧也試圖改變“種業富士康”的定位。

在種業產業鏈中,上游是育種研發,中游是種子生產,下游是市場銷售。

建寧擅長的是中間環節,對附加值更高的上下游鮮有涉及。數據顯示,常年在建寧備案生產的種業企業不下70家,但大多“兩頭在外”,在總部做育種收成,在建寧委托當地企業或經紀人生產種子,種子再運到外地加工銷售。目前,在建寧登記注冊的企業中,僅2家持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證和具有自主產權的品種。

正因如此,外界將建寧比作“種子代工廠”“種業富士康”。

一種聲音認為,培育一個水稻新品種,至少需要8年,大力推廣后也未必能被市場接受,大部分本土企業難以承擔高風險,不如專注所長,精耕制種。另一部分人則主張補鏈延鏈強鏈。

在觀點碰撞中,建寧已開啟了新“稻路”。

“去年,我們提出了建寧制種產業新的發展方向和定位,也就是‘穩基地、育龍頭、打品牌、延鏈條、強保障’?!苯▽幙h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管理委員會主任曾明星說。

建設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產業集聚;培育育繁推一體化龍頭企業,扶持企業建設種子加工、精選、倉儲等設施設備……一系列措施相繼出臺,無不在強調“這里不僅僅是‘代工廠’”。

福建華谷高科有限公司是去年剛剛落地建寧的研發型企業。公司很年輕,背后卻聚合了湖南、安徽、四川等水稻種業創新高地的科研資源。去年以來,該公司已有10個品種通過了審定。這些品種的定位是“中國超級稻泰米化”。

“與市面上主流產品不同,我們走的是差異化路線,新品種兼具超級稻的高產性以及泰國米清香、長粒、口感好等優勢。”公司負責人倪訓濤說,在中高端市場,這樣的種子每公斤可以賣到上百元。其中,“泰兩優香絲”全國推廣面積已達30萬畝。他希望,未來能有原創品種推廣面積達到百萬畝量級。

事實上,建寧雜交水稻制種產業也正獲得更高層級的支持。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加快國家級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和三明“中國稻種基地”建設。

“我們正從夯實基地基礎設施、培育引進龍頭企業、推進全程機械化進程、加快產業鏈融合發展等方面入手,推動種子產業提檔升級。”省種子總站站長趙杰樑說,2015年以來,省級每年安排 2000萬元專項資金支持三明市雜交水稻種子產業發展,主要用于種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種業創新試點示范、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提升科技水平、院士工作站及國家級研發創新平臺建設。

關鍵詞:

相關閱讀
分享到:
版權和免責申明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视频,97超碰亚洲中文字幕校园,中文字幕在线视频网站,国产阿v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性爱视频久久艹 | 亚洲国产区中文 | 亚洲欧美中文专区 | 亚洲国产区中文 | 日本在线观看免费人成视频色 | 日本中文一二区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