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小暑已至,氣溫開始向一年最高時段進發,夏秋作物進入生長最為旺盛的時期。
小暑雖陽光猛烈、潮濕多雨,但對于農作物來講,雨熱同期有利于生長——期間早稻、春玉米處于灌漿乳熟期,是籽粒形成的關鍵時期。
魚翔淺底,向光而行。位于宜賓市的左灣、白花、牟坪、南溪和江安等五糧液專用糧基地內,水稻等夏季農作物正茁壯成長。
唯有高品質原糧,才能釀出高品質美酒。從一粒種子到一滴美酒,五糧液由此開啟了“和美釀造”之旅。
長江之頭小暑至 “天人合一”成就五糧千年佳釀
白酒,是“天人合一”的產物,一滴美酒的釀造,離不開好的環境、氣候、土壤等自然因素。
位于四川盆地南部的宜賓,地處被聯合國教科文及糧農組織譽為“在地球同緯度上最適合釀造優質純正蒸餾白酒的地區”,年平均地面溫度為20℃,年平均降水量超過1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1%。加之獨特的土壤、水源,助力“中國酒都”宜賓出產以五糧液為代表的美酒無數,因而有“江之頭,宜賓;酒之頭,五糧液”的說法。
一年一度,長江之頭小暑至。雨熱同期的氣候,為以宜賓為核心、四川為主體的五糧液專用糧基地中的原糧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為五糧美酒得成釀孕育了優質原料。
最終,歷經暑長秋收,品質原糧將按照“五糧配方”,在時間變換中完成轉化。據悉,五糧液的配方始于唐代郡釀重碧酒;北宋古戎州(今宜賓)紳士姚君玉在“重碧酒”基礎上,經反復嘗試,用高粱、大米、糯米、蕎子和小米五種糧食,加上當地良泉安樂泉水,釀成“姚子雪曲”。
“姚子雪曲”,讓當時謫居戎州的宋代大詩人黃庭堅飲后為之傾倒,倍感蘊藉。因此寫下《安樂泉頌》:“姚子雪曲,杯色爭玉。得湯郁郁,白云生谷。清而不薄,厚而不濁。甘而不噦,辛而不螫。”這篇詩作,既是黃庭堅詠酒詩的上乘之作,更是一篇詩化了的酒質鑒賞書。
千年之后,全國評酒會專家們品評五糧液時,給出了與黃庭堅極為相似的高度評價:“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凈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
從一粒種子開始 五糧液開啟一場“和美釀”造之旅
“糧為酒之本”,白酒釀造源于糧、興于糧。 從產業屬性上劃分,白酒釀造屬于輕工業。但從本質上看,白酒的品質根基深植于田間地頭,與第一產業——農業密不可分。
為種出道地好糧,五糧液從源頭抓起,依托四川省釀酒專用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聘請國內頂級院士、專家,并攜手省、市、區農業技術人員,從成千上萬的品種里開展品種選育和技術創新,從源頭筑牢釀酒原糧品質關。
經過層層甄選,最終選取——種皮較薄、吸水性強的川北弱筋小麥,富含適量單寧青花素等成分的川南糯紅高粱,富含礦物質、淀粉含量高的川南原生水稻,富含大量植酸的川南淺丘玉米,以及果實飽滿、質地柔軟的宜賓本地大酒谷為珍貴的五種核心原料。
從一粒種子開始,五糧液精心于道,開啟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趕考之路。
“極致工藝,層層甄選,方得五糧佳釀。”五糧液相關負責人表示,“種、釀、選、陳、調”美酒五字訣是五糧液高品質的“秘方”。其中,“種”為五訣之首、佳釀之基,是五糧液聚力“和美釀造”的首要環節。
為確保原糧供應充足,截至目前,五糧液已建成標準化釀酒專用糧基地100余萬畝,將智慧農業種植管理體系貫穿原糧“種、收、儲、運、交”全過程,實現了原糧100%可預檢、可追溯、可管控。
五糧液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期間,圍繞“高質量倍增工程”,五糧液將釀酒專用糧基地將逐漸升級建設至200萬畝規模,并通過構建“政府+企業+農戶”的“優勢互補、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機制,以農戶增收、企業增效、消費者放心的“和美種植”助力鄉村振興,詮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和美五糧”底色。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