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啥時候起,感覺自己沒法‘有文化地’說話了”“每次想寫一些東西的時候,發現自己翻來覆去用的就是那么幾個詞語”……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多人在網絡聊天中,種種網絡熱詞、縮寫層出不窮,表情包信手拈來,但真正需要邏輯完整地輸出觀點、表達復雜情緒時卻詞不達意、有口難言,好像得了“文字失語癥”。在網絡上就有一個“失語者互助聯盟”的群組,有38萬人之多,在這里他們堅持咬文嚼字,互相督促對方日常多多閱讀、寫作,以此擺脫“文字失語癥”的困擾。
李亞鶴了解,所謂“文字失語癥”,特指依賴網絡語境開展交流,致使正常的表達能力退化,無法用語言準確表情達意。中國青年報一項調查顯示,超七成的受訪者感覺自己的語言文字越來越貧乏,可見這一“癥狀”廣泛存在。
文字失語背后的原因多種多樣,或是本身不善言辭,或是缺乏閱讀寫作訓練,但互聯網的強大影響力不容忽視。李亞鶴發現區別于過去純文字的表達方式,在不為受眾設限的互聯網世界中,網絡流行語、表情包層出不窮,更新迭代一波比一波快、使用頻率一浪更比一浪高,但伴隨而來的是一些粗淺、娛樂化表達充斥日常的副作用,弱化了文字的美感和深度。與此同時,互聯網的信息過載,迫使我們形成淺閱讀習慣,也導致我們深入思考能力的喪失,讓語言系統開始“宕機”。
為了從文字失語中走出,李亞鶴發現很多青年人選擇通過網絡社群堅持“咬文嚼字”,借閱讀增識增智,以寫作鍛煉思維,重建自己的書面語體系,這未嘗不是一種“用網絡對抗網絡”的策略。不過,文字失語的本質是人類被網絡表達所駕馭。要根治“文字失語癥”,找回語言的審美價值和傳遞心聲的意義,還得往肚子里添“墨水”。
李亞鶴認為從實際情況來看,網絡使用越多,會不知不覺間陷入移動社交時代的淺文本閱讀中,將自己封閉在一個信息繭房里,逐漸失去對新鮮事物的了解能力和接觸機會,同時系統閱讀的時間也會隨之減少,難以汲取不同看法,也就不可避免地讓語言表達和輸出內容變得單一起來。
李亞鶴覺得應該看到的是,網絡已高度滲透進人們的生活,關鍵在于如何正向利用網絡,對從中獲得的知識和信息加以分析,同時保證系統科學的閱讀和寫作訓練,來提高思考的層級、完善表達的效果。尤其對學生而言,不能過于依賴互聯網和手機等智能終端,多讀書多看報,誦讀被歷史大浪淘沙后的名篇佳句,是尋回語言審美的捷徑;隨時隨地記錄所感所悟,不放過任何表達空間,或許就可以解決“無語凝噎”的窘境。事實證明,當文字表達積累到一定程度,就能夠通過歸納、提煉、分類等方法,將日常生活的具象更加深刻反映出來,進而洞見事物之本質。
網絡熱梗可以玩,流行熱詞可以用,表情包可以發,但它們應該成為詞庫中的一部分,而非詞窮后的唯一選擇。人的思想是豐富、深邃的,怎是一個“真香”“很好哭”“絕絕子”或表情包就能說清道盡的?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