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一個土生土長的湘潭人,我從小對檳榔就很熟悉。曾經聽我父親說,他年輕的時候是物資匱乏的年代,僅有過年的時候才有檳榔定量供應,有時候買不到檳榔,就只能去中藥鋪抓一些藥用的檳榔片來解饞。其實這也是后來我小時候的印象,只不過后來改革開放了,湘潭的大街小巷才開始有了各式各樣的檳榔攤子。
一直到現在,檳榔都是湘潭人普遍的“鄉結”。我工作后常年在外,很少回到湘潭。有次在高鐵上,看到鄰座的在嚼檳榔,便忍不住與其攀談起來。聊了幾句沒想到對方也是湘潭人,真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當然,這里的“君”指的是檳榔。這件事也讓我回想起小時候去到舅媽家看到他們制作檳榔的過程,雖說那個時候街上已經有了許多檳榔攤子,但由于還沒到工業化生產的地步,更沒有真空包裝,所有檳榔都是由各家各戶小作坊式的生產方式制作,保存起來較為麻煩,因此檳榔僅在湘潭及附近的縣市流傳。這樣的局面一直到工業化生產發展起來之后才結束。
在我的記憶里,家中的親戚長輩即使不抽煙不喝酒,平日里多多少少都會吃檳榔。我曾聽過族中一個年老的長輩說過關于湘潭檳榔的歷史,他說他小時候第一次見到檳榔,那還是個洋貨,別說嘗嘗它的味道,窮人家的小孩只能每次趴在貨運碼頭,看著那些從廣州運來的洋貨流口水。后來不知怎么的,本來昂貴的檳榔突然“賤賣”了,就連普通人家也買得起這“洋貨”,那次是他第一次嘗到檳榔的味道:苦澀、清涼、辛辣的小小一顆。后來,檳榔就在湘潭扎下根來,湘潭人也都開始嚼起了檳榔。
出了湘潭,在我求學的那幾年里,我比較少看到大家嚼檳榔,但后來發現,其實檳榔在人們生活中仍然是有跡可循的。譬如一些客貨運輸司機、工廠夜班工人以及電子競技從業者等等,從某種層面上來說,這種就像城市白領喝咖啡一樣。既是一種習慣也是振作精神的作用。只不過,二十世紀末特別是二十一世紀以后人類的對健康的重視與日俱增,檳榔已經不可能變成世界性的流行。
“高高的樹上結檳榔,誰先爬上誰先嘗……“這首《采檳榔》是我小時候耳熟能詳的歌曲,但很多人都誤以為它是臺灣海南地區的民歌。但其實它是湘潭人黎錦光創作的流行歌曲。即使是2023年的今天,我聽到這歌,想到檳榔,心中涌起的仍舊是對檳榔滿滿的親切感,我相信許多在外的湘潭人也是與我一般心境。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