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2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揭曉。其中,技術發明特等獎授予了北京大學醫學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團隊。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由教育部設立,用于鼓勵在推動科學技術進步中做出突出貢獻的高等學校教師、科技工作者和科研組織。王凡團隊此次摘得特等獎桂冠,源于其在核醫學腫瘤顯像診斷領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和突出貢獻。
北京大學醫學同位素研究中心主任王凡(右一)
過去二十年,王凡帶領團隊專注于放射性藥物研究,研制出我國核醫學領域首個1類創新藥99mTc-3PRGD2,并于2021年完成III期臨床試驗,該藥也是國際上首個用于SPECT顯像診斷的廣譜腫瘤顯像劑,有望改變SPECT影像技術不能用于腫瘤診斷、分期和療效監測的現狀。
值得一提的是,王凡團隊獲獎的研究成果,是由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與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聯合攻關的科研創新項目,該成果的成功轉化經驗,不僅對我國放射性創新藥研發與應用有深遠影響,也對我國核醫學未來技術創新頗具啟發意義。
硬“核”技術助力精準診療
作為人類歷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核能應用已經涉及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而我國作為核大國,核科技在國防、能源等領域的創新成果屢獲突破。目前在醫療領域,核醫學在腫瘤、心血管等疾病診斷、治療以及預后判斷等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過至今還沒有國內自主研制的創新藥物獲批臨床使用。
2021年以來,《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放射性體內治療藥物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等重磅政策的出臺,讓核醫學迎來發展機遇期。尤其是《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將放射性新藥研發、高端診療設備研發列為我國醫用同位素發展的重點任務,并提出實施核醫學推廣計劃,推動實現“一縣一科”,即到2035年,全國2800個縣市區,至少增加2500個核醫學科。政策層面大力發展核醫學的決心,為核醫學行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道路。
“在我國,核醫學走過了60余年的發展歷程,已經實現了從依賴進口到國產化替代,這是一個飛躍。接下來,如何從國產化替代到自主創新,將是我國核醫學未來的發展重點。”王凡認為。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持續加速,惡性腫瘤、神經退行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高發態勢不容樂觀。以腫瘤為例,國家癌癥中心最新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發癌癥病例約為406萬,每年癌癥死亡約241萬,惡性腫瘤給患者和全社會帶來的負擔日益嚴重。
而早診早治、精準治療,則有望提升癌癥患者生存率、減輕疾病負擔。
“精準醫學強調基因組測序和大數據,但它只是提示人們是否存在患腫瘤的風險,或者是否得了腫瘤。但腫瘤在哪里,是否發生了轉移和復發,需要通過影像學去找到,也就是‘眼見為實’,因此分子影像成為精準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王凡說。
在腫瘤精準診斷和治療方面,核醫學都有著不可替代的優勢。從診斷來看,CT和核磁主要是解剖結構成像,而核醫學診斷則是利用放射性分子探針從分子和細胞水平定量、動態地觀察人體內部的生物化學變化過程,因此可以實現疾病早期診斷,并對治療效果進行監測。從治療來看,以腫瘤為例,核藥可靶向定位腫瘤,利用其放射性射線殺傷腫瘤細胞,從而實現微小病灶的精準清除。
也正因此,核醫學在腫瘤、心血管疾病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診療中的作用日漸突出。
中國核醫學將迎來首個1類創新藥
在臨床上,PET/CT檢查是核醫學最常見的應用之一,主要用于腫瘤診斷。PET/CT全稱為正電子發射斷層/電子計算機斷層,它將PET和CT設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可以提供功能和代謝等分子信息,同時提供病灶的精確解剖定位。
過去20多年來,核醫學分子影像基本上是由PET/CT主導的。這主要得益于兩方面:一是PET/CT設備的分辨率和靈敏度的不斷提高;二是腫瘤顯像藥物18F-FDG在臨床的廣泛應用。
不過,雖然18F-FDG PET/CT解決了大量臨床問題,但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推廣普及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據了解,目前全國PET/CT設備數量僅400余臺,且多配置在北上廣等發達地區的三甲醫院;從價格上來說,各地對PET/CT項目的定價有所差別,大多在6000~10000元之間,絕大多數地區未將該項目納入醫保,需要患者自費,收入低的患者難以負擔。
這從核醫學檢查的滲透率上可見一斑。在美國,核醫學年檢查量超過2000萬人次,而根據2020年我國核醫學現狀普查結果,我國核醫學年檢查量約340萬人次,整體數量遠低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如果按每百萬人口接受核醫學檢查的人次比例看,水平就更低了。可以說,我國核醫學影像技術的推廣和普及任重而道遠。
需要注意的是,在2000年之前,核醫學的影像手段主要是SPECT。與PET相比,SPECT設備普及率相對較高、藥物制備簡單、臨床檢查費用低。但由于缺乏類似18F-FDG的有效顯像藥物,限制了SPECT影像技術在腫瘤診斷以及療效評價方面發揮作用。
北京大學醫學同位素研究中心
解決SPECT/CT“缺藥”瓶頸,充分發揮SPECT/CT的臨床價值,使核醫學影像技術惠及更多中國百姓——這便是王凡團隊在過去二十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標。
功夫不負有心人。根據藥物III期臨床試驗結果,與18F-FDG PET/CT相比,99mTc-3PRGD2 SPECT/CT在肺部病灶的良惡性鑒別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而在肺部腫瘤淋巴結轉移判斷方面,99mTc-3PRGD2 SPECT/CT的特異性和準確性均優于18F-FDG PET/CT。目前該藥物正在籌備上市注冊。
王凡表示,SPECT藥物方面取得突破,會帶動SPECT影像設備的發展,最終會推動核醫學領域的發展,最終讓更多百姓受益。
核醫學自主創新需協同努力
據《醫用同位素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在我國,核醫學的發展仍存在研制進展緩慢、自主原創性核藥缺乏、臨床使用的核藥大部分為國外仿制藥物等問題。從公開資料看,國內的診斷用核藥大都已上市多年,國內治療用核藥產品也較少,近幾年新上市的產品僅2個,均為國外上市多年的進口藥。
在王凡看來,中國核醫學自主創新發展,需要傳承中國核科技人的精神,同時也需要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共同努力。
核藥研發涉及化學、生物學、藥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多個學科。補齊人才短板,大力培養優秀復合型人才,鼓勵學科間交叉合作,對核藥的自主創新至關重要。
“我國原始創新主體還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具有完備研發體系、雄厚資金和人才實力、能與國際巨頭掰腕子的企業還是稀缺。這種現象在很多行業都存在。”王凡表示,核藥領域的發展與優秀的人才隊伍、充分的學科交叉合作分不開。
作為我國核醫學領域首個1類創新藥,99mTc-3PRGD2實現從“0到1”的突破,振奮人心。在多重政策推動和支持下,我國核醫學的人才隊伍、研發實力正在不斷充實和壯大,創新成果有望不斷涌現,將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增進人民健康福祉。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