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民政部在2023年第一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中專題部署了清明節踏青祭掃事宜,全國各地各部門紛紛發出文明祭掃倡議、舉辦各色文明祭掃活動,例如北京石景山區自2009年起便推行“冥幣換鮮花”活動,南京等多地殯儀館推出“代客祭掃”服務等,使得綠色文明、簡約安全的鮮花祭祀、社區共祭、網絡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逐漸蔚然成風,讓傳統的清明節逐漸恢復“清凈”和“文明”。
但在農村地區,廣大村民尤其是老一輩村民,普遍認為不燒紙錢、不在墓前就是不尊敬親故、不孝敬先祖,對傳統祭掃活動方式造成的危害嚴重性認識不足,同時,由于農村地區文明祭掃產品推廣不足、不文明祭掃行為監管合力不足等,導致放鞭炮、燒紙錢、燒供品、插塑料花等不文明祭掃行為在廣大農村地區依然盛行,不僅極易引發山火造成林木破壞,更有可能對水土資源帶來毀滅性的破壞。加快推進文明祭祀進農村,需要從更新群眾思想、發揮市場引導、增強監管合力等多方發力,共同形成文明祭掃新風尚。
造濃宣傳氛圍,推動群眾思想轉變。用活用好農村基層各類宣傳陣地作用,除采用常用常見的流動宣傳車、“村村響”、村務公開欄、宣傳標語、文明祭掃倡議書等載體開展文明祭掃常規宣傳外,須更加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村委會、紅白理事會等陣地作用,把文明治喪、文明祭掃納入村規民約,幫助群眾走出祭掃方式與孝順程度掛鉤的思想誤區,例如興山縣南陽鎮將文明喪葬、祭掃納入村規民約,大會小會誦讀,在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居民文明、安全祭掃意識。
更新產品市場,發揮市場引導作用。在農村地區祭掃產品市場,隨處可見的祭掃產品就是火紙、冥幣、塑料花等祭掃用品,成為制約文明祭掃推廣的重要因素,探索如何以消費供給改革的方式推動消費行為的升級成為推廣文明祭掃的應有之義,通過發放綠色祭掃產品商家生產、銷售補貼、獎勵等,促進文明祭掃產品升級、成本降低,同時發放消費者購買文明祭掃產品補貼,多措并舉引導消費者習慣改變,推動祭掃方式變革,同時更大力度、更快進度推行殯葬改革,規范管理殯儀館、公墓區,充分發揮其推廣文明祭掃帶頭作用。
增強監管合力,加大群眾行為約束。目前,基層農村祭掃監管區域零散,監管執法人員嚴重不足、力量薄弱、手段單一,監管效果微弱。若能充分運用共同締造理念開展監管工作,或將探索出共同監管新路徑。在統籌調度縣級各有關部門、鎮村組干部及公益性崗位力量的同時,發動群眾共同參與,摸清轄區內山墳的分布情況,分片區實施網格化監管,加強祭掃高峰期森林防火工作的群防群控、聯防聯控。例如北京五里坨街道設立清明祭掃服務指揮部,統籌綜合行政執法隊、社區“老街坊”志愿者力量,對山上散墳較集中點位及周邊開展常態化巡查,確保突發情況早發現,早處置。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文明祭掃體現的是對生命和自然的珍視,弘揚的正是愛惜自然、節約資源的傳統美德,只有不斷在廣大農村地區推行文明祭掃,才能真正讓追思更純潔、祭掃更環保。
稿源: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作者:張暢(宜昌興山)
責編:王舒嫻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