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當前正值春耕生產關鍵時節,一批安裝“北斗”智能終端的旋耕機活躍在田間地頭,跑出了和往年不一樣的“春耕速度”。
(相關資料圖)
黃陂
走進武漢市黃陂區李家集街暢享榮達農機專業合作社,田野上、阡陌間,呈現出一幅智慧農機備耕的新圖景。無人機正伴隨著旋翼的嗡鳴聲,緩緩上升,隨即輕快地掠向農田上空,白色霧狀水汽均勻地噴灑下來。在田間的另一端,兩臺安裝了“北斗”智能終端的旋耕機正在來回穿梭,不到30分鐘就旋耕完畢。
蘭燕紅是這家農機合作社的經理,從去年開始,她的拖拉機、插秧機陸續安裝上“北斗”,她的工作輕松了很多。以前耕種完,還要花費不少的時間親自丈量田塊面積,現在無需下地,用手機就能遠程掌握耕作情況,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
蘭燕紅說:“裝了北斗,拿著手機就能看到每天的耕種面積,師傅每天做多少事也一目了然。”
據了解,給農業機械裝上北斗智能監測終端設備,農民在農業生產時可依托北斗導航系統實時顯示翻耕深度、車輛時速、開溝長度等信息,實現智能化操作,極大提高作業精度、質量和收益。同時,農機具安裝智能監測設備還可享受國家補貼。
蘭燕紅說:“以前裝了4臺北斗,現在今年計劃增加9臺,包括我的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全部裝上,全面實現智慧化耕種。”
目前,黃陂區安裝北斗農用智能監測終端超過594臺,農機數字化作業面積累計突破200萬畝。今年,為更好服務糧油生產,計劃再支持安裝250臺以上的北斗農用智能監測終端,同時,著力用好北斗終端數據,對水稻機插、小麥機播、油菜機械播栽開展作業補貼,給種植大戶穩糧擴糧吃上“定心丸”。
(選自 湖北日報客戶端黃陂頻道 作者 曾智 劉瑞寧 李鋮 陳雷)
陽新
返鄉苦學新技術 村里有了新農人
在陽新縣軍墾農場,卓沃飛防家庭農場負責人朱曉毛已記不清他收了多少徒弟。
“現代農民和傳統意義上的農民已經是兩個概念了,農民不再只靠人力,而是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會種地’變成‘慧種地’?!敝鞎悦f,旋耕機、起壟機等現代農業設備將人工的工作量縮減到了極致,灌溉、施肥等智能設備則更像是給農作物請了“專業保姆”,科學細心地照顧它們生長,人工只需要負責更精細化的勞動。
1971年出生的朱曉毛初中就輟學外出打工,輾轉河北、廣東等地后又回到家鄉務農。憑借著過人的學習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他學會了多種現代化農業設備的操作和應用。
從初期承包流轉的30畝土地到如今的500畝,從購置二手農機到無人機、收割機、拖拉機,朱曉毛已成為當地有名的“種糧大戶”。
“要想當好現代農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僅要勤勞,更要與時俱進?!痹谔镩g,朱曉毛扯起一根小麥苗,麥苗的根系里包裹著一件紅色“外衣”,他介紹,這是為了防治麥苗病蟲害,調節生長發育的一種科學手段,實際上,還有很多技術可以應用于農業種植當中。
今年春耕,朱曉毛的500畝地將全部采取“稻油輪作”模式,先種水稻再種油菜,依靠技術和轉換種植模式實現“不誤農時不誤耕”。
一年的勞作下來,朱曉毛的500畝土地每畝平均可產水稻1300斤左右,油菜270斤左右。除去流轉土地租金、種子化肥采購、人工勞務等成本支出外,朱曉毛一年能有30多萬元的收入。
在朱曉毛看來,糧食生產是一項艱苦的工作,農民們要從清晨一直忙碌到深夜,只有付出了足夠的努力,才能夠有一份豐收。農民們在勞動中,會體驗到自然的力量和自己的勞動價值,這種感受是其他工作無法比擬的。
“農村里需要‘新農人’,這里有廣闊的天地,國家政策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農民的收入增加了,種糧才更有勁頭?!敝鞎悦f,國家越來越重視糧食生產,未來當農民一定大有奔頭,他也希望自己的兒子退伍轉業后能回到農村,跟著自己一起當好新時代的新農民。
(選自 湖北日報客戶端陽新頻道 作者 黃醒塵)
京山
無人機精準施藥 3分鐘噴灑1畝麥田
“無人機要起飛了,請大家注意安全離遠一點!”3月30日下午,在位于京山市宋河鎮芭蕉寺村的小麥“一噴三防”綠色防控示范片現場,無人機操作員正在遙控指揮飛機噴施農藥,幫助村民防治小麥病蟲害。
伴隨著陣陣嗡鳴聲,一架裝滿殺菌劑、殺蟲劑、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試劑等混合藥液的植保無人機騰空而起,勻速飛向眼前的麥田。在操作員的指令下,無人機開始按照設定航線有序作業,在麥田上空來回穿梭,霧狀的藥液精準均勻地噴灑下來,整個過程快捷而高效。
目前小麥陸續開始抽穗揚花,既是產量形成的重要時期,也是病蟲害防治尤其是赤霉病防控的關鍵時期。
“傳統的農田植保工作依賴人工進行,作業時間長,工作效率低,噴灑危險性高。一臺植保無人機2—3分鐘就可以完成1畝小麥田的施藥任務,在設定好航線后便能自動巡航,農藥噴灑完以后會自動返回,只需要再加藥就能返航繼續作業,效率是人工噴灑的二三十倍?!彼魏渔傓r技服務中心主任陳天春介紹說。
截至目前,宋河鎮使用植保無人機開展小麥“一噴三防”暨赤霉病防治面積已達2000余畝次。
(選自 湖北日報客戶端京山頻道 作者 帥千千)
竹山
連日來,在竹山縣各地春耕現場,無土蔬菜種植大棚、機械化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無人機病蟲防治等“科技利器”齊上陣。圖為大豆玉米一體化播種機正在耕作中。
(選自 湖北日報客戶端竹山頻道 作者 黨時軒)
松滋 農事托管
種田越來越輕松
春耕時節,專業技術人員正操縱著無人機在松滋市八寶鎮大路口社區的麥田上噴灑農藥。隨著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開展,“汗水農業”正朝著“智慧農業”加速轉換,農事正變得越來越輕松。
在大路口社區近期召開的“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培訓會上,技術人員向廣大農戶們詳細講解了服務內容和范圍。目前,社區主要圍繞小麥、油菜、水稻、玉米的生產環節,結合農業耕、種、防、收全過程,為農戶提供機耕機種、病蟲害統防統治、無人機植保施藥、農作物營養方案、種植管理技術咨詢等“菜單式”托管服務。農戶既可以選擇任意環節進行“單項托管”,也可以選擇多個環節進行“半托管”,推進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有效銜接。
大路口社區四組居民鄭平是最老練的農機手之一,在參加社區組織的培訓會后,立即與松滋市祖林農機專業合作社簽訂了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作業合同,為家中的農機安裝了北斗系統。“與傳統的農耕方式相比,北斗系統終端能夠精準高效開展耕種作業,實現合理密植,不僅省時、省力,每畝還能降低不少人工成本。”鄭平高興地說。
大路口社區共有18個居民小組,耕地面積10217.8畝,通過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耕”“種”“防”“收”各生產環節和服務環節,北斗農機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統監控作業面積。按照社會化服務財政補貼“四三三”模式,農戶最高可享受單季作物社會化服務財政補貼資金每畝30元,每戶農戶平均最高可增加年收入300元;農機手最高可享受社會化服務財政補貼資金每畝約20元;大路口社區年集體經濟收入預計最高可增加16萬余元。
(選自 湖北日報客戶端松滋頻道 作者 王可 周銀瑩)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
頭條
- 【世界說】英媒:清潔的飲用水在美國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已成為奢侈品-熱議
- 世界看點:民調:一季度美國消費者信心持續低迷,八成民眾對國家發展方向不滿意
- 【透視】“末日博士”魯比尼:美國面臨重大金融危機,經濟進入“厄運循環”-世界聚看點
- 焦點速看:@所有游客:查收這份清明出游提示 四月這些著名景區免費玩!
- 英雄之光|時隔76年!五條嶺烈士陵園這19名烈士等來了親人
- 今天以這首歌致敬公安英烈|當前獨家
- 好評中國丨一粒種子的遠征
- 【全球新要聞】【環時深度】歐洲危機背后,是兩大支柱“年久失修”
- 新華全媒+丨中國棉花主產區拉開春播序幕
- 新華全媒+|熱血鑄警魂 生命寫忠誠——追記浙江省瑞安市公安局民警葉永亮:環球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