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呂鑒蕾 通訊員李玉、徐燕玲)12月30日,黃石市“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第六場)召開。
“我今天介紹的主題詞是‘奮力打造武漢都市圈東向開放橋頭堡’。”黃石新港(物流)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嚴吉慶開門見山。
信心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人都說黃石因礦而名,鮮有人知這里依港而興。
“從兩晉時期開始,這里就是商賈云集,舟楫輻輳之地。可以說,2500年的航運史,1700年的開埠史,讓開放和包容浸潤著整座城市。”嚴吉慶解說道。
2015年,黃石市與深圳鹽田港集團合作,按照“一城一港一主體”思路,在水深條件最好的棋盤洲以海港標準建設新港。目前,已建成長江中上游最大散貨、件雜貨港口,萬噸貨輪可全年直達。
在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布局中,黃石新港港口以“公鐵水空”四港聯動的優勢,于2021年獲批國家級多式聯運示范工程,為湖北省之唯一。
同時,作為目前湖北省內除“一主兩副”城市外唯一個地市州設立的綜保區,黃石棋盤洲綜保區是黃石市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實施更大范圍、更深領域、更深層次開放的關鍵一環。
除綜保區外,新港園區還有多個百億項目正開足馬力。可謂“大項目頂天立地,小項目鋪天蓋地”。
“正是因為我們具備了上述四個無可比擬的優勢,新港園區才有信心,以‘奮力打造武漢都市圈東向開放橋頭堡’的歷史使命,來作答‘中國式現代化’的時代考題。”嚴吉慶說。
狀態
打造武漢都市圈東向開放“橋頭堡”,新港準備好了嗎?
新聞發布會現場,嚴吉慶以“五個數據”和“五個階段性成效”進行作答。
數據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2022年1到11月,新港園區五個固定資產投資、規上工業總產值、規上工業增加值、規上服務業營業收入和新入庫5000萬元以上項目等5個主要經濟指標表現搶眼。
“園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3.94%,高于全省平均增速約7.6個百分點;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速18.21%,高于全市平均增速8.6個百分點,全市排名第一……”嚴吉慶逐一羅列道。
她進一步表示,如今的新港園區,在港產城融合發展上取得了五個階段性成效。
主要為,多式聯運億噸大港初具規模,疏港通道骨架路網基本拉開,對外開放平臺建設已經成型,千億產業重大項目逐步投產,港口新城融合發展顯露雛形。
“正是有了前期工作取得的階段性成效,新港園區才有基礎、有條件打造武漢都市圈東向開放橋頭堡。”嚴吉慶說。
謀劃
行棋觀大勢,落子謀全局。
嚴吉慶說,奮力打造武漢都市圈東向開放橋頭堡港,新港園區將凝聚“六個力量”。
激活國內循環的內生力。立足長江中游區域中心港的定位,與武漢港良性互動,做大做強到下游南京港、鎮江港的內支航線,發展與瀘州港、重慶港、宜昌港等上游港口的班輪航線業務,輻射武漢都市圈,服務長江經濟帶,激活國內大循環。
發揮國際循環的帶動力。立足黃石國家一類水運口岸的開放優勢,與寧波舟山港、上海洋山港等海港深化合作,加快織密國際外循環的網絡,推進江海直航線路基本覆蓋日本、韓國、俄羅斯以及東盟主要國家,形成“內引外聯、雙向開放”的高質量開放發展格局。
提升四港聯動的融合力。堅定不移以水港為龍頭,支持新港港口做大做強;以陸港為基礎,加快對接武漢新城;以空港為特色,積極承接鄂州花湖機場的口岸功能;以鐵路港為支撐,爭取實現國鐵和地方鐵路一體化運營。
夯實開放平臺的支撐力。依托黃石棋盤洲綜保區、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兩大對外開放平臺,加快建設大宗商品進口分撥中心和國際中轉集拼基地。確保“十四五”末期,棋盤洲綜保區年進出口貨值能突破150億元。
發揮優勢產業的引領力。既鼓勵本地企業利用新港園區的開放平臺“走出去”,培育壯大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試點示范企業,又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中部地區交通便利和制造業基礎優勢,吸引更多的龍頭企業關注新港、落戶新港,實現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充分利用。
增強政策引導的驅動力。園區將加強政策的集成應用,既搶抓中央、省、市給予的紅利,用好用活用足上級政策,又守正創新,不斷完善園區本級相關獎補政策,主動謀劃納入湖北自貿區擴區范圍,爭取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創造更加優良的環境。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