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標準農田改造后的衡陽市祁東縣白地市鎮白地市村,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耕地綜合效益明顯提升。付蛟龍攝
紅網時刻通訊員 陸清芳 曹華華 許珂 衡陽報道
【資料圖】
項目建成區土地流轉率從25%提高到55%以上,糧食生產機械化率提高到75%以上,糧食產量畝均增產100公斤以上……湖南省衡陽市通過大力實施“小田”變“大田”“荒地”變“良田”“望天田”變“高產田”,強力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大提升了糧食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作為久負盛名的魚米之鄉,衡陽是一個農業大市,也是國家重要的大型商品糧生產基地,承擔著扛穩國家糧食安全的重任。如何向土地要糧食,提高耕地的綜合效益?2009年,衡陽市開始在衡南縣栗江鎮頃田村啟動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并于2012年在全市各縣市推廣,從單純的田間水渠、機耕道建設,逐步過渡到田間的綜合治理與標準化建設,取得了很好的試點效果。
衡陽市衡陽縣大安鄉三義村高標準農田建設施工現場。易建軍攝
2019年,在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衡陽在全市大規模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根據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體規劃,積極開展“小田改大田”及土地平整行動,通過消除田間界埂、“小并大、短拼長、陡變平、彎改直”等措施,將原來零星分布、條塊分割、高低不平的土地進行歸并平整,同時新修機耕道、襯砌灌排渠、修復加固山平塘,對項目區內的山、水、田、林、路進行綜合治理,破解了耕地碎片化、機械耕作不便、耕地邊界過多、實際利用面積小等問題,把低效的土地資源建成了田成方、路相連、渠成網、旱能灌、澇能排的高標準農田,實現了“小田”變“大田”,“荒地”變良田,“望天田”變“高產田”,極大提升了土地的綜合效益。
通過高標準農田改造,“小田”變成“大田”,“荒地”變成“良田”,“望天田”變成了“豐產田”。彭斌攝
衡南縣寶蓋鎮福全村屬于丘陵地區,土地零散,田埂多,大田不過一兩畝,小的只有三四分,大型機械開不進田里,種田都靠人工,且由于排灌設施落后,農民種糧積極性都不高,2022年這里啟動了高標準農田改造,通過平整土地,新修渠道、修建機耕道等措施,過去的“巴掌田”“插花田”變成了“連片田”,不僅原有的耕地面積增加了,產量也得到提升,今年每畝可望新增糧食產能108公斤。
常寧市三角塘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現場,新修的水渠解決了周邊農田灌溉和排澇難題。許珂攝
高標準農田建設也極大提升了農戶種糧的積極性。蔣水洋是衡山縣長江鎮石橋鋪社區的種糧大戶,2021年,石橋鋪社區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啟動,改造完成后的“高配”版農田,吸引在外務工多年的蔣水洋回到家鄉,成立了衡山敬安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進行水稻種植。“高標準農田建成后,大型農機有了用武之地,現在種田不僅更輕松了,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就拿翻耕來說,一臺機械一天可以抵得上60個人工,規模化種植還幫我們節約了種田成本。不僅如此,農田的防旱防澇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蔣水洋告訴記者,盡管去年遭遇旱情,但石橋鋪社區的農田灌溉并沒有受到影響,糧食喜獲豐收。有了高標準農田改造帶來的底氣,今年蔣水洋將自家的水稻種植面積又擴大了1000畝。
高標準農田改造后的衡陽市衡山縣白果鎮雙季稻萬畝示范片。郭宇祥攝
高標準農田改造后的衡陽市衡山縣白果鎮雙季稻萬畝示范片。郭宇祥攝
據統計,2019年—2022年,衡陽市共投入28.72億元用于高標準農田改造項目實施,從2019年至今,全市共建成高標準農田179.87萬畝,累計覆蓋285個鄉鎮1468個行政村(社區)。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