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欠發達地區,培養領軍人才,要比發達地區下更大的力氣,以更寬廣的胸懷禮賢下士。”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副所長陳槐委員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及人才工作。欠發達地區領軍人才培養的問題,引起了不少代表委員的關注。
(相關資料圖)
培養領軍人才要關注“基層動力”
欠發達地區培養引進人才難,培養領軍人才更難。
“一些欠發達地區處在邊疆和西部地區,自然條件和研究資源上相對較弱,這使得區域內產業鏈在有些方面難以形成氣候,進而也會影響到相關領域領軍人才的科研與發展環境。”廣西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譚國鶴代表說。
陳槐認為,欠發達地區培養領軍人才,最大的難點在于:很多科研項目多向“功成名就”的科技人才傾斜,對于真正有重大創新潛力的科技人才關注不夠。
“領軍人才也是從普通科研人員起步的,如何采用更為包容的人才發現和遴選模式,才是欠發達地區領軍人才培養的最大難點和挑戰。”陳槐說。
對此,譚國鶴也持類似觀點:“關鍵要解決領軍人才追求實現自我價值以及科研項目需求和發展空間問題。抓好項目建設才能聚集人才,擴大發展空間才能留住人才,這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尤為重要。”
海南師范大學校長過建春委員認為,領軍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黨管人才,統攬全局,在頂層設計上尋求問題的解決之道,但也要更多關注“基層動力”。
“構建切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征、各用人單位發展需求,符合人才自身發展需要的引才、育才、用才機制,至關重要。”過建春說。
科學家也需要良好的人文環境
從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后,2015年,譚國鶴從上海去了廣西。
這些年,他扎根廣西醫科大學,從無到有地建立了一系列一流的科研平臺,開拓推進了長壽與老年相關疾病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的各項建設。在廣西科技廳和廣西醫科大學等支持下,2022年,譚國鶴帶領團隊創建了廣西腦科學研究重點實驗室,吸納了一批優秀青年科技人才扎根探索。
“科學家精神是激勵我們的精神力量。自治區、學校以及各方從頂層設計謀劃、設立專項資金、培養搭建平臺、集聚各類研究資源、生活上悉心關懷等方面給予保障和支持,讓我安心創新創業。”從一名博士成長為領軍人才,譚國鶴有著深切感受。
陳槐認為,要想安心科研,除了大力弘揚老一輩科學家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精神之外,科學家需要有開創事業的良好平臺、好的研究條件和工作環境,同時也要有體面的生活。
近年來,海南師范大學從服務海南自貿港基礎教育、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等角度,提出并實施學校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和培育的近、中、遠期計劃,著力將學校打造為海南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高層次人才除了關注平臺、待遇外,也很關心工作單位的人文環境。我們要通過一系列組合拳,為人才成長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人才感受到被尊重和關懷,為人才工作創造品牌價值。”過建春說。
塑造欠發達地區的“人才紅利”
“欠發達地區要縮小發展差距,必須通過人才引領、創新驅動。”過建春認為,這一過程中有幾點值得注意。首先,要結合地區實際,摸準制約發展的關鍵問題和人才短板,系統研究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需要具備何種能力素質和知識結構的領軍人才;其次,要強化人才頂層規劃,對癥下藥,優化人才結構,提升人才與產業升級匹配度。
“建議國家對欠發達地區制定差異化的人才標準和政策,并在各級各類人才指標和各類平臺建設上給予傾斜扶持,塑造欠發達地區的‘人才紅利’。”過建春表示。
廣西于2022年啟動實施“帶土移植”人才引育計劃,連同人才團隊、人才項目、人才平臺和研發技術等資源打包引進。“十四五”期間,廣西計劃通過實施該方案引進科技人才團隊100個。
譚國鶴還建議,欠發達地區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在出臺更多專項政策、大膽使用青年人才、搭建更多人才高地、提升服務人才能力、提高特需人才待遇等方面下功夫,集聚頂尖人才團隊。
陳槐認為,對于培養領軍人才,欠發達地區要舉區域之力,顯著提高研發投入比例;按照人才的成長規律,兼顧對“人”的支持和對“事”的支持,兼顧“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形成對老、中、青不同年齡段科技人才的精細化資助體系。
(責編:楊曦、陳鍵)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