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縣道行駛的面包車輕快地轉入一座村莊,在村口一家雜貨店門前緩緩停下。
54歲的老板娘曾美娥從店里迎出來,幫助卸貨:口罩、消毒水、潤喉片等防疫物資,新鮮魚蝦,熱帶水果……大包小包里裝著的,都是村民們前一天從網上訂購的物資。她一單一單地核對完信息,用酒精將外包裝消毒,再分類放在店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對湖南省婁底市婁星區大塘村村民們來說,這家經營了12年的店鋪已從一家雜貨店變成了一間“萬能屋”:在這里,人們可以購買日雜百貨、繳納電費,甚至是理發……村民們總說:“有事就找美娥!”
曾美娥(左一)在為村里老人理發。(新華社發)
曾美娥的雜貨店如今運用城市社區的電商經營模式,成了村里的“新零售”。“村里的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留守老人比較多。”曾美娥說,一些在外的子女喜歡給家中的父母網購物品。為方便大家,一年多前,她將雜貨店申請為一家互聯網企業的社區電商自提點。
“有了自提點后,雜貨店成為村民歡迎的‘線上超市’。現在物流暢通,一些在村里和縣城買不到的商品,網上下單后隔日就能送到。”曾美娥說,以前,雜貨店賣什么,村民買什么;現在大家下單什么,雜貨店供應什么。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買到“活蹦亂跳”的新鮮食材,連螃蟹、生蠔、榴蓮這類不常見的商品也慢慢多起來。
曾美娥在清點物資。(新華社發)
村里一些老人行動不便,他們的子女曾試探性地詢問曾美娥能否幫忙送貨上門。她爽快地說:“鄉里鄉親有需要,我愿意為老人們送貨到家。”
慢慢地,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大塘村有家“線上超市”,連周邊村落的村民也專門跑來向曾美娥請教如何下單。于是,她騎著摩托車到更遠的村子送貨,“我希望農村老人也能享受到網絡帶來的便利。”
曾美娥(右一)為村民送貨上門。(新華社發)
最近,村民們對口罩、酒精、體溫計等物資需求有所增加,雜貨店在疫情下成為防疫物資配送站。“我們要互幫互助、共渡難關。”曾美娥說,送貨前,她會提前做好消殺工作和防護措施;送貨時,會提醒老人出門戴好口罩,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防疫知識。
在深圳工作的傅先生告訴記者說:“有些物資在村里買不到,我經常遠程下單,拜托曾阿姨給我爹娘送去。曾阿姨不僅幫忙送貨、查看老人情況,還能陪老人聊天,我們在外工作放心多了。”
近兩年,全國各地社區電商快速發展,既滿足了群眾的生活需求,還能激活本地消費,帶動就業和增收。“為大家帶來便利的同時,我也能乘著網絡的翅膀獲得更多收入。”曾美娥說。
關鍵詞:
凡注有"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或電頭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稿件,均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并保留"實況網-重新發現生活"的電頭。
熱點
- 作為新型零售業態之一 即時零售近年來正成為撬動消費增長不可忽視的新動能
- 更具有沉浸性和體驗性 農業旅游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家樂
- 脫發年輕化帶來了市場擴增 各大廠商通過不同形式入局期望分得一杯羹
- 上半年投訴數量呈上升趨勢 預制菜是花高價吃料理包嗎?
- 在國民支出中占比將達46% 服務型消費快速地迭代發展持續煥發生命力
- 成了資本眼中的“好生意” 不少知名企業都在積極跨界布局咖啡賽道
- 新增超千家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國慶期間預制菜整體銷量較去年大為增加
- 值得借鑒和共享 上海、重慶出境游業務有助于國內旅游業進一步走向世界
- 假日經濟按捺不住的“火” 今年“十一”消費有了新特色和新亮點
- 前八月虧數千萬九月扭虧為盈 車市的“金九銀十”要來了嗎?